<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廣告

廣告

恐進「地震活躍期」? 學者駁:不知全台斷層週期

記者|林耿賢

攝影|徐瑋辰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活躍期有可能已經慢慢的已經來臨,甚至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活躍期的週期之中。」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這席話引起民眾好奇,因為台灣平均一年超過規模6以上的地震約2至3個,不過至今已超過平均值。

氣象局認為這是地震活躍期,但這名詞一出,立刻引起學術界爭議。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台灣的活動斷層來講,絕大部分的斷層我們不叫週期,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引發一個比較大的地震,所以我想沒有一個什麼活躍期這種說法,或是這種理論就是了。」

台大地質系專家認為,目前只知道台灣4條活動斷層,可能發生規模6以上的地震週期,包括池上斷層約每50年一次,瑞穗斷層每200年一次,921大地震的車籠埔斷層甚至要到3、4百年,鹿野斷層則是1、2千年,幾乎不太可能所有斷層都同時釋放能量。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所謂地震活躍期其實也沒有啦,他是不是近期都要發生,如果很多的斷層都要近期,我們推測他都要發生的話,那當然我們就跟他講,我們會講說活躍期。」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頻繁地震的現象可能是會從去年的情形延續到今年。」

台灣地處環太平洋山地震帶,涵蓋包括南美洲以及北美洲等國家的西海岸,到日本、台灣、菲律賓、紐西蘭,全球8成以上的地震發生在這,看看3月份大洋洲東加群島、日本本州島、印尼,甚至菲律賓呂宋島,都發生過規模6以上的地震,不能說這就是活躍期來臨。

專家認為,活躍期也不是學術用詞,只能當作地震發生的統計數據,而且地震多寡高高低低,當作參考就好,別嚇自己。

更新時間 2022.03.23 20:14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