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工藝解碼/一「絲」不苟!鐘錶游絲350年簡史(下)

記者|鏡週刊

Reinhard Straumann (1892-1967)

Elinvar游絲確實優秀,至少Guillaume是如此認為的。但在使用層面越來越廣後,許多製錶師發現了Elinvar游絲的潛在缺陷。首先Elinvar是一種軟金屬,這代表了它在游絲的縮放過程中會吸收一部分的動能使擺幅不足,讓迴力給擺輪推動擒縱叉的力道變小,而且尺寸越小越嚴重;然後Elinvar雖然不會受磁,但會被磁場吸引,所以使用Elinvar游絲的計時器在高磁場環境(如發電廠等)中會走時不穩。而其中一位製錶師鼓起勇氣寫信給Guillaume,他就是Reinhard Straumann (1892-1967)。

Straumann從鐘錶學徒開始,出師後在Revue Thommen錶廠上班。

Straumann出生於瑞士Basel州的Waldenburg,他從鐘錶學徒開始,出師後在Revue Thommen錶廠上班,之後更取得了機械工程博士學位。他在給Guillaume的信中詳述了所遇到的Elinvar游絲問題,但Guillaume顯然不太理會他(畢竟人家可是1920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於是Straumann乾脆轉向另一個工業大國--德國的工程師求助。Waldenburg位於德瑞邊境,Basel州又位於德語區內,Straumann用母語跟德國人溝通可說是輕而易舉。在與德國工程師共同腦力激盪後,Straumann發現了添加微量的鈹(Beryllium)金屬可以有效提高Elinvar的屈服強度,之後又嘗試了加入鉻、鉬和鎢等金屬於Elinvar內,在反覆調整配方與測試後,於1932年申請了新型游絲的專利,並將其命名為Nivarox(有沒有很耳熟?),為德語Nicht Variabel Oxydfest (穩定且耐氧化)的縮寫。

Straumann於1934年於Saint-Imier成立Nivarox公司專職生產Nivarox遊絲,並成為瑞士製錶業當時主要的游絲來源。

Nivarox的合金成分為0.1~3.0%的鈹,5-30%的鉻、鉬和鎢的混合物,其餘則為鐵鎳合金。並經過軋製和回火處理,強度堪比硬化處理後的鋼,並且在-50°C~+50°C的溫度範圍內保有接近恆定的彈性係數。Nivarox雖然也會受到磁場影響,但相對Elinvar來說已屬輕微。

1934年時的Nivarox游絲工廠。

發達後的Straumann離開Revue Thommen自立門戶,並於1934年於Saint-Imier成立Nivarox公司專職生產Nivarox遊絲,並成為瑞士製錶業當時主要的游絲來源。1984年Nivarox與Les Fabriques d'Assortiments Réunies (FAR)合倂後,更名Nivarox-FAR,最後則是被SWATCH集團收購,但保留其原本的公司名稱。Nivarox-FAR至今仍是全球最大的游絲供應商,占比可能超過90%。

「Nivachron」(右)的抗磁能力號稱比 Nivarox 高出 10~20 倍。

不過Nivarox-FAR並沒有滿足於Nivarox遊絲的成就,仍持續在金屬游絲領域鑽研,畢竟Nivarox遊絲在實務上還是建議遠離磁場。2018年時Nivarox-FAR宣布與AUDEMARS PIGUET合作,成功開發了一款名為「Nivachron」的全新游絲,其抗磁能力號稱比 Nivarox 高出 10~20 倍。而雖官方文件宣稱Nivachron為鈦基合金,但根據專利文件,其成分中還包含了相當比例的鈮(Niobium),這種高熔點(2,468 °C)金屬,可以相當程度的增加游絲的屈服強度,以及抗衝擊性,所以稱呼Nivachron為鈦鈮合金似乎更為恰當。Nivachron普遍使用在SWATCH集團旗下品牌,從SWATCH到BREGUET都可以見到其蹤跡。但原始共同開發者AUDEMARS PIGUET卻幾乎沒有提及過Nivachron的使用情況,原因不明。

而除了前文所提及的Nivarox與Nivachron外,ROLEX Parachrom與SEIKO Spronn 610也是近代頗具代表性的優質游絲,但礙於版面因素,容筆者之後再另文敘述。

Nivachron普遍使用在SWATCH集團旗下品牌。

從1675年Christiaan Huygens發明游絲開始,金屬游絲經歷了超過300年的發展,先人們用盡洪荒智慧解決了包含溫差、強度、生鏽、磁場等種種問題,號稱最後一種金屬游絲的「Nivachron」亦看似完美無缺,尤其是它可以對抗高達1,000高斯以上的磁場,在「日常」使用中毫無敵手。不過我說的是「日常」,若暴露於極高磁場,如醫院裡的MRI(磁振造影,磁場高達15,000~30,000高斯) 或實驗室級強磁環境時仍會出現誤差,故Nivachron仍稱「抗磁」,而非「防磁」。

ULYSSE NARDIN的技術首席Ludwig Oechslin博士。

2001年,「矽(Silicon)」這個跟鐘錶工藝八竿子打不著的半導體材質,首次出現在機械錶上!ULYSSE NARDIN的技術首席Ludwig Oechslin博士、與CSEM(Centre Suisse d’Électronique et de Microtechnique SA,瑞士電子與微技術中心)共同開發了矽擒縱技術,並首次使用在ULYSSE NARDIN的Freak腕錶上,震驚錶壇!矽擒縱具備不導磁、無需潤滑、超輕量、耐腐蝕、高加工精度等金屬無法達到的先天優勢。而CSEM認為矽材質的潛力不僅於此,所以探詢了Oechslin博士以矽打造游絲的可能性,後者也對此表達出高度的興趣,於是跟CSEM打造出了一批矽遊絲原型,並裝在Unitas手上鍊機芯上測試,滿懷期待的結果......

Oechslin博士與CSEM共同打造的首枚矽遊絲原型。

「日誤差±106秒!(溫差範圍31°C)」

原型矽游絲裝在Unitas手上鍊機芯上測試。

這樣的數據當然不OK,Oechslin博士發現矽游絲雖然完全防磁且不會金屬疲勞(因為它不是金屬),但其負熱彈性係數使它在高溫時會變軟、低溫時會變硬,跟300多年前的鐵游絲沒有兩樣。不過解方很快就被研發出來,就是在純矽打造的矽游絲上面加上二氧化矽(SiO 2)塗層,利用它的正熱彈性係數(高溫變硬、低溫變軟)特性來補償矽的負熱彈性係數。

二氧化矽塗層的厚度約為游絲本體的6%,在經過精密的計算與設計下,還可以在游絲變形量較大的部分增加塗層厚度,以有效抑制負熱彈性係數,最終可以達到近乎零溫差影響、且彈性係數恆定的夢幻游絲。這種以二氧化矽塗層修正矽游絲彈性係數的技術於2002年提出專利申請,其重點在於具備自動溫差補償特性,且游絲形狀亦無特殊限制。

PATEK PHILIPPE於2006年發表首枚量產矽游絲Spiromax。

矽擒縱與矽游絲的開發背後除了CSEM與ULYSSE NARDIN外,ROLEX、PATEK PHILIPPE、SWATCH集團亦積極參與,但僅限於材質共用,游絲的幾何形狀設計仍是兄弟爬山、各自努力。2006 年 PATEK PHILIPPE發表了全球首款量產的矽游絲腕錶Ref. 5350,搭載以Silinvar材質製成的擒縱系統,與同樣以Silinvar材質製成的 Spiromax矽游絲,矽游絲時代終於來臨!

OMEGA的Si14發表於2008年。

而前述的聯合開發品牌也陸續發表了自家的矽游絲產品,如ROLEX的Syloxi、OMEGA的Si14等。而另一個值得觀察的,則是上述關於矽擒縱與矽游絲的專利已經於2022年到期,是否會有更多瑞士錶廠、甚至是非瑞士錶廠也跳下來加入矽游絲俱樂部的行列,也頗令人期待。

好了,經歷了漫長的350年,都已經發展到超級抗溫差抗磁場的矽材質了,游絲應該已經不是製錶業或消費者的「煩惱絲」了吧?但實情可能不是這麼完美。矽材質的高強度僅限於徑向(就是縮放的那個方向),在遇到徑向以外的衝擊或拉伸時會特別脆弱。某日系鐘錶品牌的技術人員,就曾經在我面前示範矽片是如何簡單的一坳即斷。這代表了矽游絲在日常使用上的侷限,以及組裝與維修時的困難度。

中空圓筒狀碳材「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 CNT)」由石墨烯片捲成,直徑約 0.4~100 奈米。

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 CNT)是近年很常聽到的科技材質,這種中空的圓筒狀碳材由石墨烯片捲成,直徑約 0.4~100 奈米。其強度超越鋼材,但重量遠輕於前者。TAG HEUER曾於2019年發表了史上首個碳材質游絲,擁有矽游絲的全部優點,但比矽游絲更輕、更韌,而且可以承受各個方向的拉伸與壓縮,更號稱可以承受高達 5,000g 的衝擊加速度。其製程是在實驗室環境中,以化學氣相沉積(CVD)的方式,慢慢「長」出一根根直徑約 3~ 7 奈米的極細奈米碳管柱,像在晶圓基板上種出一片森林。接著再用特殊碳質材料把整體包覆起來,讓游絲既輕盈又具有彈性,還能承受極高的張力與變形應力。

不過TAG HEUER後來發現碳游絲在走時精度上有些不穩定,並查出是因為碳的多孔結構會吸收機芯內的水氣與潤滑油,導致物理性質改變,進而影響精度。而這也反映出錶廠開發一個全新游絲材質,所需面對的各種風險。

碳游絲比矽游絲更輕、更韌,而且可以承受各個方向的拉伸與壓縮,更號稱可以承受高達 5,000g 的衝擊加速度。

2025年的Geneva Watch Days上,TAG HEUER的碳游絲卷土重來,並重新命名為「TH-Carbonspring 前衛碳游絲」,並以特殊表面塗層的方式「堵住」碳結構的孔洞,讓碳游絲變得疏水又防油。在經歷了6年的韜光養晦後,再出發的兩只使用前衛碳游絲的錶款皆通過了 COSC 認證,精度上沒有問題,接下來就看能否通過消費者端的壓力測試,不過從各角度來看,TAG HEUER這次對於前衛碳游絲的再上場,可說是充滿了信心。

ZENITH「Defy Lab」搭載的ZO 342機芯,具備整合了擺輪、遊絲、馬仔於一身,直徑35.5mm、厚度0.5mm的單晶矽薄片。透過嚴格計算與驗證的特殊幾何造型,它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模擬了傳統馬式擒縱擒縱的規律左右擺動。

350年後,游絲除了外觀仍然是渦卷狀外,材質與性能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不過在更科技、更激進,連擺輪都不用的單一高頻振盪器模組,如ZENITH「Defy Lab」的面前,擺輪與游絲這對哥倆好是否還能持續制罷機械錶壇,延續這350年來的經典設計?可能還需時間來驗證。

※參考資料:

Watches by SJX,《Insight: Hairspring Materials and Evolution Part II》

MONOCHROME,《A Technical Perspective A Guide To The Hairspring, A Crucial Part Of The Movement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Process, Future Developments)》

MONOCHROME,《In-Depth The Future Of Silicon Hairsprings, Now That The Patent Has Expired?》

Quill & Pad,《Is Silicon Here To Stay In (Rolex) Watch Movements?》

相關文章

沛納海 Aviazione Navale 體驗之旅報導之 1/手錶就是我的回憶!沛納海如何讓手錶價值超越其物質本身

工藝解碼/一「絲」不苟!鐘錶游絲350年簡史(上)

新錶2025/形如流水,芯無止境!HUBLOT MP-17 Arsham Splash藍寶石鈦金十日動力儲存腕錶

更新時間 2025.10.16 01:2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