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東洋經濟》報導,中國「全職兒女」預計在今年將持續增加,原因在於青年(16〜24歲)失業率居高不下(2025年7月為 17.8%),以及創下歷史新高的1222萬大學應屆畢業生(比去年增加 43 萬人)。
該報導實際採訪中國年輕人對全職兒女的看法,第一反應幾乎都是「苦笑」,共同點是「找到理想工作很難」,一位就讀大四的馬同學懷疑中國政府公布的就業率與失業率,他表示「實際失業率應該比官方數據高得多。」
馬同學指出,自己就讀的大學要求學生和公司簽訂內定合約,否則拿不到畢業證書,所以學校公佈的就業率 95%,但實際可能不到 20%,很多人只是形式上有和公司簽約,但卻沒有真正工作,是「假就業」。
而一名住在上海的23歲陳先生則強調,自己是「兼職兒女」,沒有完全依靠父母,只是暫時的,因為畢業後找不到理想工作,目前在準備研究所考試,一週三天做外送員,其他時間幫忙做家事,父母偶爾會給點零用錢補貼生活。
還有一名33歲住在福建的莊小姐,她過去在科技產業任職,疫情期間被裁員,現在回到老家,每天早上6點起床準備父母早餐,之後打掃家裡、採買全家生活必需品,父母每月支付她 4000元人民幣(約1萬6,725元新台幣)當作薪水,她並不覺得丟臉,認為這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她很滿意能找回和家人共處的時光。
一名上海教授分析,如今在中國,大專畢業並取得相關證照的人,比普通大學畢業生更容易就業、薪水更好,所以有些大學生在畢業後還會再去讀大專。另外,藍領比白領更容易找到工作,例如外送、叫車服務等。
截至2024年底,中國60歲以上人口約3.1億(佔總人口 22%),許多獨生子女家庭正面臨父母、祖父母高齡化卻缺乏照護人手的困境,因此「照護型專職子女」引發社會熱議。支持者認為,這既能補足高齡照護人力,也給年輕人另一種選擇,是「孝順文化的現代詮釋」。
不過,也有持反對意見的人,表示年輕人長期脫離社會,會導致技能退化,影響未來職涯;同時照護壓力會拖累家庭經濟,並非所有家庭都能承擔。
相關文章
中官媒刊詹姆斯投書「為中國籃球貢獻」 真相好糗:是記者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