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左起)楊萬利、葉碧珠、釋慈廣法師在地震後立即組成台緬同心救災隊。

鏡相人間/芒果都去哪兒了 台緬同心救災隊的故事

記者|鏡週刊

地震後,災民只能席地睡在戶外,緬甸的雨季來臨,下雨後地上到處都是泥濘和積水,災區的環境衛生情況很差,容易滋生蚊蟲,感染瘧疾。

台緬同心救災隊前往孤兒院賑災。(楊萬利提供)

災民餓又病 急蓋臨時屋

在緬甸這個國度,一場雨、一隻蚊子就可以奪走性命。「所以需要趕快蓋好臨時屋,讓他們居住。」30歲的釋慈廣法師語氣平靜地說。他出生於緬甸南部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2008年家鄉曾遭納吉斯颱風重創,超過十萬人死亡、全村連牛羊帶房屋被淹沒。當時,緬甸由軍政府掌控,如同今年的地震,外媒與國際援助無法進入,資訊被封鎖,災民處於飢餓與病疫中。

無處可去的地震災民只能席地而睡,搭建簡易的廚房。(楊萬利提供)

緬甸軍政府與官方媒體稱,地震造成3,645人死亡,5,017人受傷,148人失蹤,損毀了6,509棟房屋和建築物、2,514所學校、4,317座佛寺。然而,外媒估計,實際死亡人數超過一萬人,更殘酷的是,真相或許將永遠淹沒。

外界難以想像的悲劇,在緬甸人眼中卻是日常。釋慈廣臉上沒有太多情緒,他說自己小時候不知道要去哪裡讀書,也不知道要住哪裡、明天要吃什麼,只好去佛寺,九歲就出家,才有機會接受免費教育,28歲來台灣念書,如今就讀於華梵大學。他解釋,緬甸體制內教育並不完善,也會隨著政治動盪關閉,當時想求學,只剩下二個管道:一個是去佛寺出家,一個是去孤兒院。他用緬語淡淡地說:「地震前,緬甸人受到很多政治迫害,造成生活不穩定。我經歷過納吉斯颱風,知道忍受飢餓,等待救援的感覺,也很清楚人民只能靠自己,所以立即下定決心要趕快投入救災。」

釋慈廣很擔心,佛寺全毀,教育中斷,學生只能流離失所,自生自滅,「我的經驗是學生一旦離開學校就不會回來,所以六月開學前一定要幫他們蓋好房子,讓他們有地方住。」一旁幫忙翻譯的緬語老師葉碧珠補充,「佛寺最主要教的不是英文或數學,而是品格教育,大家覺得緬甸人很善良、純樸,跟佛教有很大的關係。法師最擔心的是品格教育若中斷,緬甸人有可能更加向下沉淪。」

天災很政治 軍政府封鎖

4月1日,釋慈廣與楊萬利飛抵仰光機場,帶著屍袋與在當地採買的白米、沙拉油、泡麵、雞蛋等食物,繞路前往實階省,途中電力時有時無,晚上實施宵禁,只能露宿戶外,不時看見荷槍實彈的軍人和檢查哨,還有紅色布條上寫著「小心地雷」。為了不引人注目,楊萬利沿路盡量不說中文,進入災區後,她看見7、8成房屋倒塌,災民在外面席地而睡,市區的著名建築如馬哈穆尼佛寺、曼德勒皇城牆、無憂佛學院皆毀損倒塌。緬甸當時是熱季,氣溫40度,明顯聞到屍臭味。

他們開著一台轎車,刻意前往資源更少、乏人關注的偏鄉,來到一個靠近震源的小村,楊萬利在當時的筆記中寫道:「路面的裂縫像水溝一樣寬大,一路延伸到倒塌的房屋群,令人觸目驚心,光是站在現場就能感受到天崩地裂的感覺了,更何況是住在這裡的人們,當地震來時該有多恐懼?」

緬甸實階省的房屋有8成倒塌,死傷人數難以估計。(楊萬利提供)

他們在多個村落發放善款,主要用於搭建臨時屋、簡易廁所、廚房等,但他們離開後,災難持續傳出:許多村莊因處於內戰前線,地震後不久遭軍政府封鎖,災民再度被迫流離失所,整個村子如今已成空無一人的廢墟。

曾多次前往緬甸採訪的獨立記者楊智強說:「緬甸的天災其實很政治,地震後續和人與政治息息相關,變成複合式的災難。地震後軍政府空襲反抗軍、刻意斷網封閉訊息,就是不想讓外面知道裡面發生什麼事。單看數字無法得知真相,例如:一間寺廟有20個僧侶,收容了70個內戰難民,但政府只會計算死了20個僧侶,不會計算那些難民。」緬甸的經濟因貨幣狂貶而陷入負成長,美國課徵40%高額關稅又帶來更沉重的打擊。楊智強認為軍政府並不在乎,「領導人敏昂萊將軍反而很高興—因為對國際社會宣布需要援助、收到川普寄來的關稅信函,加上緬甸年底即將舉行大選,都增強了軍政府的合法性。」

楊智強指出,震央實階省位於內戰前線,是各方勢力盤據的灰色地帶,缺乏法治。但因為僧侶在緬甸倍受尊敬,相對較安全。他說:「2021年政變以來,內戰持續了四年多,但國際社會的焦點早已轉向烏克蘭、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全然遺忘緬甸,緬甸現在真的像一個地獄,就是無止盡的chaos(混亂)。」他坦言,媒體與外界取得資訊非常不易,由於軍政府刻意斷網,反抗軍使用的是走私的Starlink衞星網路,如今成為嚴厲打擊對象,即便VPN翻牆軟體也遭制裁,改為美元計價,使用網路的門檻都變得極高。

救災需低調 靠佛寺網絡

楊萬利以外國人身分入境,需要非常小心低調進行救災,台緬同心救災隊仰賴的是釋慈廣法師與當地佛寺的聯繫網絡。楊萬利解釋,緬甸有近9成人口是佛教徒,佛寺具有類似社會安全網功能,提供庇護和各種協助,僧俗關係相當密切,資訊流通比官方更準確,透過宗教管道救災更快速。

釋慈廣法師(前2)加入僧侶托缽化緣隊伍,傾聽災民的心聲並為他們祈福。(楊萬利提供)

7月1日,台緬同心救災隊第二次進入緬甸賑災。楊萬利說,這次看到的景象是,災民多半都住進臨時屋或永久屋,大部分瓦礫也已清除。她拿出照片給我們看:所謂臨時屋只是竹子加帆布搭的棚子,「以台灣的標準叫做露宿街頭,但對緬甸人來說,已經是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而所謂永久屋,也只是多了一些水泥、紅磚或木頭結構。

葉碧珠的故鄉就在重災區城市曼得勒,她說,許多人居無定所,連下一餐在哪裡都不知道,捐款對他們來說,是終於有下一餐可吃。說到一半,忍不住大哭,「地震後,很多人說:『死掉不是更好嗎?為什麼要活下來受這些苦?』這時候,如果可以協助他們,已經是他們往前的動力。我不覺得自己是去救災,我只是跟他們站在一起,渡過這一段。」

這段重建之路並不容易。葉碧珠說,他們與一位年約四十歲的當地男子合作,協助蓋臨時屋、分送物資,「他有一天突然就走了。我們習慣請他拍照,看看物資有沒有確實到災民手上,他在太陽下開車,幫我們拍照,我很自責,是不是我們增加了他的工作量?他是中暑嗎?還是身體本來就有疾病?」緬甸醫療資源匱乏,人們驟然離世,也不見得知道原因。

孩童夜苦讀 竟站路燈下

「政變、內戰,加上大地震,大家都處於雪上加霜、極度困頓的狀況。法師之前幫一個家裡全倒的受災戶蓋永久屋,法師問他:『你還需要什麼?』災民說:『你們已經幫了最大的忙,不需要其他了。』」楊萬利在地震中看見緬甸人的單純善良,總是願意在極度匱乏下努力給出僅剩的物品,去照顧身邊的人。5個月以來,台緬同心救災隊陸續蓋了27間永久屋、七間學校房舍,包括勃固省耶道謝鎮的多個村落小學教室與廁所等設施,她開心地說,目前學生們已經安全地恢復上課。

楊萬利(左2)前往災區醫院捐贈藥品。(楊萬利提供)

台緬同心救災隊將善款集中用於學校、佛寺,使孩子的教育不中斷,協助曼得勒彬吉達貢鎮北園區的YEC孤兒院建設臨時屋、前往彬烏倫山區的難民庇護學校協助蓋女生宿舍,協助首都奈比都明加拉達山區的青年庇護中心建設臨時屋…7月是緬甸的雨季,正逢南傳佛教「結夏安居」僧人閉關修行時節,他們舉辦供僧法會,也為學僧提供制服、書包、文具、與日常生活用品。

楊萬利說,當她去到彬烏倫山區,看到10幾歲的孩子在夜間獨自站在太陽能路燈下背誦課文,令她十分不忍。這個國度中的人民所經歷的苦難,殘酷到難以理解。她說,有次看到一棵芒果樹上滿滿都是芒果,竟忍不住爆哭,「我自己也不知道哭點在哪裡,只是覺得這片土地這麼肥沃,為什麼人民過得這麼辛苦?上次去緬甸賑災,我看到那些景象,會想:這裡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這樣?但對於法師來說,他覺得這個國家就是這樣。」

人民好不好 化緣就知道

對於釋慈廣而言,苦難的原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走下去。他說:「因為我們沒有時間,嘴巴動的時候,手也開始動。」這次賑災,釋慈廣也加入了僧侶們每天早晨托缽化緣的隊伍。在緬甸,人民早晨起床後煮的第一餐,最重要是先拜佛,再將最好的食物供奉給僧侶,最後才是自己吃。因此,人民過得好不好,僧侶第一個知道。釋慈廣曾說,翁山蘇姬上台前,多數人煩惱的是沒有收入、不知道下一餐在哪;翁山蘇姬上台後,煩惱變成了要去哪個城市工作,因為太多選擇機會。地震後,釋慈廣法師趁托缽化緣時傾聽緬人內心的煩惱不安,並為他們唸經祈禱。

佛寺一邊重建、一邊使用。(楊萬利提供)

「當人民發生困難的時候,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僧侶有責任和義務跟人民站在一起。」楊萬利說,「看著緬甸發生的事,我常想起緬甸詩人杜克門萊的著名詩句—在無能為力的世界,用盡全力去奮鬥。」

相關文章

鏡相人間/買塊地了嗎 那些得獎的移民工後來怎麼了

鏡相人間/天使長的難題 臺大醫院楷模護理長

鏡相人間/輸掉罷免、贏得彼此 青鳥救傷所的故事

更新時間 2025.09.14 08:0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