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邊境風暴》講述兩位巴勒斯坦青年為追尋新生,在雅典社會邊緣掙扎求生的故事。(佳映娛樂提供)

9歲隨父母流亡至丹麥 《邊境風暴》導演揭巴勒斯坦難民求生困境

記者|鏡週刊

故事描述一對巴勒斯坦表兄弟,懷抱赴德國尋找新生的夢想,卻在逃離黎巴嫩難民營後困在希臘雅典,淪為社會邊緣人。為籌措偷渡費,他們不惜搶劫、欺騙、賣身,甚至對同胞下手,兩人的情誼也在現實壓迫下逐漸崩解。導演弗萊費爾坦言,片中角色原型來自他追蹤十多年的真實人物,有人成功抵達歐洲,有人卻因吸毒過量死在雅典街頭。

拍攝靈感源自2011年,導演在雅典拍攝紀錄片時遇到的巴勒斯坦難民,他們試圖逃離黎巴嫩難民營,卻被困在歐洲邊陲。他說:「這是一個關於底層民眾的故事,關於那些你不喜歡、不想要、不認識或不理解的人。」弗萊費爾的父母是來自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他的成長深受流亡經驗影響,自幼便親眼見證流亡者在社會夾縫中求生的現實,「我是一個流亡的電影人,拍攝關於流亡者的電影。」

丹麥裔巴勒斯坦導演馬赫迪弗萊費爾出身難民營,成長深受流亡經驗影響。(佳映娛樂提供)

《邊境風暴》的流亡主題在歐洲籌資過程中頻頻受阻,儘管導演9歲便定居丹麥,籌措資金時仍四處碰壁,長達四年豪無進展。迪萊費爾坦言:「我是丹麥人,卻得不到任何丹麥資助;在流亡期間拍攝一部關於被流放的電影,幾乎不可能獲得資金。」直到製片傑夫阿博恩(Geoff Arbourne)出現,最終集結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希臘、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和巴勒斯坦共8個國家聯合製作。他感嘆:「任何一部巴勒斯坦電影能夠製作出來都是一個奇蹟,我們能完成這部作品,更是奇蹟中的奇蹟。」

本片開拍前一個月,哈瑪斯從加薩走廊對以色列鄰近地區發動攻擊(國際稱10月7日襲擊),導演弗萊費爾坦言:「這場戰爭深深影響了整個團隊,但也讓巴勒斯坦與希臘工作人員更團結。我們一致認為,盡力講述這個故事,並趕上下一屆坎城影展,是我們能做的最好回應。」劇組最終在高壓下完成拍攝,並以極快速度完成後製,弗萊費爾形容過程如同惡夢:「它就像一個三明治。兩端都是惡夢,但中間卻夾著令人驚豔的餡料。」

六個半月後,《邊境風暴》順利登上隔年的坎城影展,並入選「導演雙週」單元,並創下該單元史上最大規模劇組代表團出席放映會的紀錄,演員與劇組共45人全員到齊。電影播畢,觀眾起立鼓掌達9分鐘,打破導演雙週的相關紀錄。甚至有人激動高喊「自由巴勒斯坦!」國際媒體也盛讚:「獨樹一幟的故事,對流亡人民的一次令人心碎的致敬。」《邊境風暴》將於8月22日在台上映。

相關文章

鄭伊健拍《久別重逢》實現夢想 攜手香港「國民初戀」上演跨時空之戀

越戰結束50週年 當年澎湖越南難民營嬰兒哽咽感謝照顧

小栗旬、松坂桃李攜手防疫 《戰疫前線》重現鑽石公主號群聚感染事件

更新時間 2025.07.31 11:0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