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廣告

廣告

水獺生存戰 塑化污染!排遺「塑膠檢出率高達8成」

記者|鏡新聞 綜合報導

靈活地在水池邊覓食,細長尾巴加上毛茸茸的模樣,牠們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歐亞水獺。但水獺在金門的原生棲地,塑膠檢出率高達近8成,平均每喝1公升水,就可能攝食82顆塑膠微粒,每天喝著高含量微塑膠的水,水獺還能撐多久?

沿著池塘周邊撿垃圾,這是金門小學生放學後的重要活動,為的是保護金門的「最萌原住民」。古寧國小學生:「走過去那裡你就可以看得到水獺的腳印。」古寧國小老師:「早上的時候你就看不到牠。」

水獺是水域生態的指標動物。金門曾是戰地,過去土地開發和人為活動受限,給了野生動物一片安適的棲地,這裡也變成東亞地區南韓以外,唯一的歐亞水獺棲地。金門的水獺粗估數量約200隻,在小島上密度之高,在世界上十分罕見,被列為極度瀕危的保育類動物。

古寧國小老師vs.學生:「撿了多少的垃圾?(這麼多保特瓶和那個啤酒罐。)為什麼要撿垃圾?(因為可以保護水獺的棲息地。)」金門里長 :「每天撿完之後又是一大堆。」能撿起來的垃圾都好解決,最棘手的是塑膠分解成長度小於5mm的塑膠物質,被魚誤食,經由食物鏈傳遞到水獺體內。為了捍衛水獺的「居住正義」,官澳社區居民自主成立水獺巡守隊。

官澳社區理事長楊能輝:「新的足跡,然後這是一隻腳,這是前腳從這邊下去水塘,這都是新的排遺,你看一下,有的才這幾天而已。」居民們追蹤足跡、觀察排遺,仔細記錄水獺的活動範圍,原本以為物種保育離自己很遙遠,直到牠就生活在人們的日常裡,社區裡的阿姨叔叔也變成了水獺專家。

官澳社區理事長楊能輝:「看一下SD卡有沒有錄到,晚上有動物,它熱感應就會開啟相機,這就是拍到的水獺一隻啦!這隻比較大隻。」在下庄社區,還有水獺媽媽帶著寶寶上岸,媽媽在石頭上留下排遺,寶寶也跟著有樣學樣,一聽到車聲立刻躲了起來。

在還來得及阻止水獺滅絕之前,環團展開台灣第一次的保育類動物微塑膠調查,檢測結果出爐,水獺排遺的塑膠檢出率高達79%,棲地水域也有77%。塑膠污染的來源是塑膠碎片和塑膠顆粒,材質種類則包含聚乙烯、聚丙烯等,常見於食物包裝袋、寶特瓶、食物托盤等一次性塑膠。水獺保育,塑化危機席捲而來,只有減塑及時止損,再加上人們攜手替水獺造一艘方舟,才能還給人和生態一個互利共生的永續未來。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

更新時間 2023.01.29 14:09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