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廣告

廣告

當心「餐桌上騙局」! 美FDA:全球1%食物為仿冒

記者|謝梓建

影音|王筑瑩

《CNBC》記者:「你以為這是橄欖油,對吧。錯,好吧,可能一部分是。」這是一樁典型的食物詐欺案例,色澤誘人的綠色橄欖油,標榜100%冷壓初榨,但要小心,事實可能不是如此。

《CNBC》記者:「(橄欖油)可能會添加β-胡蘿蔔素調味,或用少許葉綠素,讓它更綠。東加西加,到最後大家買到的就是較低品質、較廉價的油。」不只橄欖油能魚目混珠,「香料之王」番紅花,一小搓要價600台幣,卻常摻雜其他植物根莖。美國食藥局警告,全球食物產業,包括海鮮、肉類、乳製品、蜂蜜和酒等,有1%都淪為「食品詐欺」標的,背後隱含每年高達400億美元約台幣1.2兆商機。

《真食物/假食物》作者Larry Olmsted:「食品詐欺在較貴的食品上,更常見,這很合理對吧,畢竟獲利空間較大。」過去十年間,美國食物詐欺以謊報肉品來源地和稀釋/添加替代物,最為常見,各占總體案件數16%,第三名是混用非食品占14%,例如有起司品牌,曾因標榜100%帕馬森,卻被發現摻雜了從木頭碎屑取得的纖維素,而吃上官司。

食品詐欺預防推動專家John Spink:「基本上,所有食品詐欺或所有產品詐欺,當然都是違法的。」為了打擊「假食品」,美國FDA祭出各式監管,例如對所有進口魚肉的2%,進行抽樣檢查,但也承認食品種類五花八門,最多只能確保沒有「食安問題」,對標籤內容正確性,難以做到一一檢驗,呼籲消費者,盡量選擇信譽良好商家,並善用申訴機制,一同打擊不良業者。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

★《鏡新聞》提醒您:犯罪行為,請勿模仿。

更新時間 2023.01.17 08:43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