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廣告

廣告

鸚鵡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需要跟其他鸚鵡們交流。(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鸚鵡「多樣化社交」避免小團體 動物園曝撇步:常介紹新朋友

記者|張家瑋

台北市立動物園飼養、照顧許多中大型的鸚鵡,園方參與林務局野生動物救傷收容計畫,也和國內外動物園進行動物保育交流合作,所以園區內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鸚鵡,每隻鸚鵡都有獨特的性格,鸚鵡之前也有複雜的社交活動,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大多數的鸚鵡是社會性動物,會跟其他個體互動,像是理毛、陪伴等,但彼此間也會吵架、打架,如果鸚鵡脫離群體,只有獨居或只跟少量個體互動,鸚鵡可能會出現異常行為,像搖晃身體、吼叫、暴躁、過度理毛等。

而動物園內有許多鸚鵡的種類與數量,所以園方提供鸚鵡「多樣化社交」,保育員會刻意將同一種類的鸚鵡分開,避免牠們搞小團體,並安排不同種類、體型的鸚鵡在同一個生活區域,促進鸚鵡間的交流。

不同種類、體型的鸚鵡也可能成為好朋友。(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另外,動物園也透過調整供給食物的品項、減少食盆數量,讓鸚鵡有更多的互動機會,保育員會不定期更換設施,提供鸚鵡舒壓和打發時間的環境,維護鸚鵡們的「社交空間」。

更新時間 2022.05.13 12:22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