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恐懼是誰的「剋星」?
調查顯示,18~35歲族群最容易出現電話恐懼症。楊聰財指出,這群人長期偏好「非同步溝通」,例如果訊息、貼圖與語音留言,因為能自己決定節奏、先想好怎麼回覆,使得電話這種「立即反應」的溝通方式變成壓力來源。
習慣文字交流、較少面對面互動的人,接到突如其來的電話時,焦慮會更加明顯。
此外,具有社交焦慮、容易擔心被評價、害怕冷場者,也是高風險族群;內向或高敏感性人格的人,對突發刺激更敏感,手機鈴聲甚至也可能成為壓力來源。
電話恐懼症是什麼?常見特徵一次看
許多患者會出現的典型反應
- 鈴聲響起瞬間感到不安
- 接電話前會在心中「排練台詞」
- 刻意拖延直到電話自動掛斷
- 對未知來電特別緊張
- 要回電時感到沉重或猶豫
身體反應
- 心跳速度明顯加快
- 手心冒汗、肩頸緊繃
- 呼吸變快
- 想按靜音、甚至逃避
- 嚴重者可能出現恐慌症輕微症狀
電話恐懼怎麼影響生活? 職場、家庭、人際關係全面受挫
長期回避講電話,可能造成職場溝通受阻,回覆延遲易被誤會;容易錯過客戶、醫院、家人等重要來電;需要打電話預約時感到困難;緊急狀況時無法即時求助;經常被誤會缺乏禮貌或不重視對方;伴侶、家人之間也可能因此衍生衝突。
有專家指出,長期依靠文字訊息確實可能讓人際互動變得更疏離。
如何改善電話恐懼?醫師曝「循序建議」更有效
楊聰財表示,電話恐懼症並非不能改善,關鍵是「逐步訓練大腦適應」。他建議可試著循序漸進練習通話,先從壓力最低的對象開始,例如先從家人、熟人作為練習,再到餐廳訂位、陌生但非壓力來源,最後再嘗試正式工作電話。每天1次、小步驟就能慢慢降低焦慮。
也可在接電話前先做準備,例如先寫下重點、要問的問題或常用開場白,當有預料之外的突發狀況發生時可以用:「不好意思,我查詢後再回覆您。」「我聽得不太清楚,可以再重說一次嗎?」當掌控感越高,焦慮就會越低。
此外,亦可把來電聲音換成讓自己安心、喜愛的鈴聲,在趕到焦慮時,先使用腹式呼吸減緩身體緊繃感,讓電話環境變得更友善。
然而,若焦慮已嚴重影響生活,可諮詢臨床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進行治療。
相關文章
育兒友善天花板!鼎泰豐「讀心術級」服務再爆紅 服務生像會通靈網驚:太離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