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世界報》報導,檢方指出,該起盜竊案發生於9月16日,距離巴黎羅浮宮10月19日發生的白晝珠寶搶案僅1個多月,案件引發外界對法國博物館安全維護的質疑。自然史博物館館長形容,犯案者手法「極為專業」。
調查顯示,該名中國女子犯案後於當日離開法國,9月30日在巴塞隆納機場被捕,當時她試圖處理近1公斤已熔化的黃金。她於10月13日被引渡回法國並正式起訴。
失竊物包含多件極具歷史價值的展品,包括18世紀由玻利維亞捐贈的金塊、1833年由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贈與的烏拉山金礦樣本,以及加州淘金熱時期的黃金。館方同時證實,一塊1990年在澳洲發現、重達5公斤的金塊也被盜走。總計約6公斤原生金遭竊,市值雖估約150萬歐元,但其歷史與科學價值被形容為「無法估量」。
根據調查,竊賊以角磨機割開兩道館門,再以噴燈破壞展示櫃,現場還留有噴燈、磨具、螺絲起子、瓦斯鋼瓶及鋸具等工具。監視器畫面顯示,疑犯全身黑衣,在凌晨1時許潛入,約凌晨4時離開現場。
一名查看監視影像的員警表示,女子身形矯小、行動靈活,甚至一度被誤以為是「特技表演者」,因她可從僅有A4紙大小的孔洞鑽入館內。
巴黎檢察官羅兒.貝克歐(Laure Beccuau)指出,當局正持續追查黃金的下落與可能的共犯,並分析已查獲的金屬樣本。同時,警方仍在追緝日前於羅浮宮上演的「白日珠寶劫案」主嫌,法國文化界對接連發生的博物館竊案感到震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