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媒體報導,石崇良昨(12日)受訪表示,即將退出台灣的47項藥品都是老藥、並非新藥,國內有學名藥可以替代,其中只有一項用於器官移植的抗排斥藥物因藥廠停止生產,庫存可供應到明年底,衛福部將啟動專案進口,確保用藥無虞。
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長陳亮妤也說明,健保署已和食藥署藥品供應通報平台建立單一窗口討論藥品短缺的因應策略,將資訊即時對外公布,以利醫療院所因應。若健保收載藥品因故不再供應,廠商也會在6個月前通報,事先預警機制完備。
石崇良今上午赴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報告備詢,受訪時再度談及此事,他表示這些藥廠是「提前通報」未來半年內可能會停止供藥,不等於缺藥,且這些藥品都是有同成分同劑量,或是同成分不同劑量、不同成分但有相同藥理作用的藥物可以取代,不會有缺藥問題。
針對其中的抗排斥藥物停產,石崇良也指出,其實該針劑另有口服劑型可以使用,而針劑適用在開刀病人不能口服的情況來使用,一年用量約4.8萬劑,目前庫存可用到明年12月,對此衛福部已啟動專案,已找到合適的替代同成分藥品輸入。
石崇良說,衛福部也提出《藥事法》修法,擴大需要通報品項不限於指示用藥,提早通報是為了提升藥品韌性,建立通路監測,從供應端、使用端、庫存量都會納入調度平台監,同時也會將專案進口的短期替代要納入藥害救濟範圍,保障民眾的用藥權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