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史書記載,Christiaan Huygens(1629-1695)當年所發明的游絲應該是採用鐵銅合金材質,為的是更容易加工為螺旋形。而隨著冶金技術的進步,彈性更好的鋼合金也被製錶師應用在游絲材質上。但無論是鐵銅合金或鋼合金,都有著對溫差敏感、金屬疲勞導致走時不準的問題,甚至還會生鏽!

而為了改善上述的疑難雜症,許多歷史上有名的製錶大師都曾經提出過解決方案。英國製錶師John Harrison(1693-1776)提出對游絲施以回火等熱處理消除金屬疲勞,附加的紅利則是具備防鏽效果的藍色氧化膜,也就是所謂的「藍鋼游絲」;同樣也是英國製錶師,John Arnold(1736-1799)則嘗試了鈀合金與黃金,並發現黃金對於溫差變化最不敏感,但無法熱處理;大師Abraham-Louis Breguet(1747-1823)挑戰以玻璃材質打造筒狀游絲,抗溫差能力更勝黃金,但易碎的先天劣勢使其無法普及。

游絲材質的改良看似遇到了瓶頸。但山不轉路轉。遊絲在高溫下會變軟,在低溫下會變硬,製錶師們發現要抵消這樣的溫差變化,或許可以從「擺輪」上下手。法國製錶師Pierre Le Roy(1717-1785)發明了雙金屬溫差補償擺輪,其外層為黃銅、內層為鋼,用配重螺絲固定,並將擺輪環切割出兩個缺口,以應對其在熱脹冷縮時所產生的形狀變化。

其工作原理為在低溫下,外層黃銅的收縮速度比內層的鋼更快,導致曲線向外移動並增加擺輪的慣性矩,抵消游絲硬化的影響,高溫時的運作則與前述剛好相反。雙金屬補償擺輪的效果確實不錯,測試時能在0°C與30°C良好運作,但中間值的表現卻不如預期。之後才知道是因為中間溫度誤差(Middle Temperature Error,MLE)效應的影響,簡單解釋就是內層鋼環的膨脹係數,並非與溫度成等比變化。
最近因為FERDINAND BERTHOUD Naissance d’Une Montre 3的發表,而廣為人知的瑞士物理學家Charles Édouard Guillaume(1861-1938)亦長期關注MLE現象,尤其是他成為國際度量衡局局長後,致力尋找一種更不受溫差影響的合金材質。他後來發現鎳含量至少為36-37%的鐵鎳合金的表現最佳,並將其命名為「Invar」,使用於雙金屬補償擺輪的內側,有效的消除了MLE所造成的影響。

Guillaume的製錶師好友Paul Perret(1854-1904)也注意到了Invar的潛力,嘗試拿它來製作游絲後,Perret發現Invar游絲在高溫下竟然會變硬!跟傳統游絲完全相反。Guillaume在聽了Perret的報告後,於1912年開始在Invar中加入添加鉻和錳,目標是研發出可以在廣域溫度變化範圍內,仍可以維持固定彈性的游絲材質。

1920年Guillaume發明了Elinvar合金,由34%的鎳、54%的鐵以及12%的鉻組成,由這種合金做出來的Elinvar游絲不僅抗腐蝕且延展性佳,且其彈性係數可以在-50°C~+100°C的溫度範圍內保持不變,堪稱是當時游絲材質的革命!而也因為Elinvar游絲的優異性能,所以雙金屬補償擺輪的存在已無必要,鐘錶產業正式進入了單金屬擺輪時代。而Guillaume也因為他在解決MLE現象、並發明了Invar合金與Elinvar合金的貢獻,而獲得了1920年諾貝爾物理獎。

Elinvar游絲一開始使用於航海天文鐘,之後逐漸普及於全部的高級鐘錶、甚至是軍用鐘錶領域。不過隨著人類文明對於電氣製品的高度依賴,所產生的磁場連Elinvar游絲也開始招架不住,即便它具有一定的防磁性能。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
新錶2025/當年的大膽實驗,如今的反璞歸真!LV重啟Monterey腕錶系列
Geneva Watch Days 2025 現場直擊/主編日誌之 4:當代百年靈女郎面貌!BREITLING 發表全新 Lady Premier 女錶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