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次訪問台南市長黃偉哲的時候,他告訴我,台南市有全台灣最多的寺廟,庶民文化都集中在寺廟周圍,包括菜市場都是依托寺廟而生,大廟周圍更是有許多小攤,這些小攤的食物如果做得好吃,就能存活下來,一代一代傳下去,變成今天的老店。
石精臼位於台南赤崁樓周邊,附近有大天后宮,也靠近過去稱為米街的新美街,為買賣米穀的重要集散地,因為許多商家前都擺了磨米用的石精臼,所以就叫做石精臼。石精臼過去是府城小吃的聚集地,地位相當於台北的圓環,不過也像圓環一樣,很多老店搬遷或散了。我在這𥚃吃到了最好的香腸熟肉:「清子香腸熟肉」。
香腸熟肉起源於早期農家的節儉精神,連內臟都捨不得浪費,就簡單以清水或滷汁汆燙煮熟後作為小菜,類似台北的黑白切,只不過每家店擅長的品項不同。開業60多年的清子,是屹立不搖的老店舖,第二代老闆許清子,今年83歲,從少女時代就跟著父親擺攤做生意,現在依舊身體硬朗,堅守崗位,深怕老顧客找不著熟悉的味道。


我那天站在門口點菜,問了一下老闆娘店名「清子」的意思。結果老闆娘笑著大聲說:「清子就是我,我就是清子,這家店是我的。」原來張羅我點菜的就是83歲的老闆娘。我點了豬肺和灌漿豬肺、米腸、米血糕、香腸、粉腸、蟳丸、白蘿蔔以及膨風豆湯。我看著她一樣一樣取出來,仔細地在砧板上切片或切塊,裝盤後送到桌上。直接吃冷的,沒有用熱水再燙過。

台南朋友說,他爸爸常來清子切一些香腸熟肉,然後冰在冰箱裡面,隨時拿出來吃,吃完了再買一些放,所以他們家的冰箱裡永遠都有清子香腸熟肉,冷的可以那麼好吃,我今天相信了。
老闆娘說她每天早上三、四點就起床開始備料,灌米腸,燙下水料。其中,內臟的處理非常麻煩,尤其是豬肺,要用流動的水不停灌洗,直到沒有泡泡為止,為了增添口感,有的豬肺要灌入地瓜粉漿,店內所有品項都是每日新鮮手工製作,全數限量供應,售完為止。
清子老闆娘特別推薦蟳丸,說這是她爸爸教她做的。叫做蟳丸,但其實形狀是長板形,裡面也沒有蟹肉,主要的成分是豬肉、荸薺、蛋與粉漿。台南的香腸熟肉店都會賣蟳丸,有的會拌入蝦肉,有的沒有,各有祕方。我吃了一口蟳丸,入口滿滿的螃蟹鮮甜味,很難想像裡面沒有加蟹肉。
據了解,這個蟳丸也叫蟹圓,是以前著名的宴席菜,所謂「蟳丸、蝦棗、豬肝捲、粉腸」四大古早手工料理。這蟳丸以前是真的有加螃蟹肉的,不過可能是蟹肉很貴,有的師傅就用蝦仁取代,也因為價錢便宜了,蟳丸就流入民間,成了庶民小吃。後來有的店家連蝦子都不用了,可能是海鮮較不易保存的緣故。清子香腸熟肉的蟳丸,滿滿的蟹肉香。這個冷盤非常夠味,我覺得辦桌的前菜應該再把蟳丸納入。

清子香腸熟肉的豬肺有兩種選項,灌漿或不灌漿的。我兩樣都有點,灌漿豬肺口感軟Q,一般豬肺則保留了脆彈咬勁,我習慣基隆的豬肺口感,比較喜歡不灌漿的爽脆豬肺。

吃完豬肺後,我動筷子到白蘿蔔,結果不得了,這蘿蔔清甜到好像水梨一般,一動筷子就停不下來。現在是夏天,台北買的蘿蔔都有纖維又不夠甜,怎麼台南夏天的蘿蔔可以那麼好吃、那麼有水份、那麼清甜?是不是產地現拔現煮才有如此風味?

接著我吃了米腸,也就是北部說的大腸圈,也就是糯米腸。不得不說,台南人真會處理米食,這個米腸樸實無華,豬腸衣裡面只有長糯米和花生兩樣食材。豬腸把糯米紥得緊實。它和台南菜粽或米糕要求的粒粒分明不同,米腸展現的是紮實的口感,一口咬下,米腸先會扺抗你,咀嚼後,糯米在你嘴中化開米香。就只有米的味道卻如此多層次,不像基隆的大腸圈,咬下去米會散開,然後滿是油蔥香。這也沒有什麼不好,也是我喜歡的味道。不過吃過清子香腸熟肉的米腸後。我對米腸的世界有些改觀。

這些美好的食物入肚之後,古早味的膨風豆湯上桌。我喝一口湯,是胡椒豬肚湯的湯底,豆子是豌豆。我問老闆娘豌豆為什麼是黃色的?她只回我一句,不是有個甜點叫豌豆黃嗎?豌豆是黃色的啊。我知道老闆娘開我玩笑,這道古老的湯品紀錄了荷蘭人在台南扮演的角色。原來這豌豆是荷蘭人引進的荷蘭豆,它是綠色的,但去莢炒熟風乾後會變成黃色,而且外皮膨脹,所以叫它膨風豆。吃這個膨風豆會有飽足感,很多台南人喜歡吃膨風豆湯當早餐。

台南到處是香腸熟肉店,另一家我推薦的香腸熟肉店在沙卡里巴。沙卡里巴的範圍在台南市友愛街、中正路、海安路之間,是日治時期的繁盛娛樂區,後稱康樂市場,最高峰曾聚集200多家小吃,如今只剩正中央的美食鐵三角和一隅的赤崁棺材版仍保留老台南味。
我要推薦的沙卡里巴香腸熟肉是「阿財點心」。他也賣蟳丸,不過這裡叫蟹圓。他們也自製粉腸、香腸、糯米大腸、米血、蟹圓和蝦捲。這裡的香腸熟肉也好吃,不過他和清子香腸熟肉不同的是,這些香腸米腸食材在上桌前會先入油鍋過一下油,炸一下,才切盤上桌,口感就和清子有點差別。這家的蝦捲我之前特別介紹過,這裡就不再贅述。


接下來我想聊聊台南的擔仔麵。因為這是大家對台南小吃的古老印象。我年輕的時候,也不太清楚台南有什麼小吃,人家一問就說棺材板或度小月擔仔麵。我知道台南人對這些是一笑置之的。不過我兩個兒子有一次意外地遊玩台南,我帶他們吃的就是擔仔麵。
故事是這樣的,我兩個兒子小時候喜歡下圍棋,大家要知道,圍棋升段的過程要全台征戰,哪裡有比賽就去報名。於是我帶著兩兄弟南征北討,全國走透透。有一天我和他們聊天,很驕傲的說,你們小時候爸爸帶你們全台走遍了。他們回答說,都是為了比賽,所以對各個城市的印象只有車站和比賽場地,比完了就回來台北,從來沒有旅遊過,除了台南。
因為那次他們兩個一下子就輸了比賽,賺到一天的時間,我就帶他們逛孔廟、安平古堡、赤崁樓,然後吃度小月擔仔麵,所以他們對台南的小吃記憶是擔仔麵。而且就是赤崁樓過馬路第一家擔仔麵,靠近石精臼。我這次去台南想舊店重遊,沒想到一提出來立刻被美食組打回票,他們說,這家不怎麼樣,我們帶你去吃比較好的擔仔麵。
我問哪一家,他們說是「小公園擔仔麵」,位在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然後美食組細數了這家店的歷史。說這家麵店創立超過70年,由於開業時毗鄰小公園,因而得名。小公園擔仔麵傳承三代,又是三代。第三代呂政璋講述,第一代其實是老師傅,呂爸爸原本是學徒,老師傅走後好手藝無人傳承,他爸爸就接手賣起擔仔麵。這家店也入選了台南必比登。好吧。立刻去吃。記者告訴我小公園擔仔麵早先賣麵到半夜,是在地人熟悉的宵夜攤,很多廚師下班都到這裡吃宵夜,他們也是當地廚師推薦才來這裡吃的。不過,疫情後這家店就改營業到晚上十點收攤。


這家小店沿用傳統方式煮擔仔麵,一踏進店就看到老闆坐於矮桌前專心煮麵。提供乾麵及湯麵,我選擇湯麵,回憶中的擔仔麵從來不是乾麵。喝一口湯,湯頭是使用豬骨加上蝦頭熬製。濃厚香醇的湯頭搭配去殼的火燒蝦、肉燥與口感出眾的油麵,滋味樸實。我又加點了一顆滷蛋,感覺這樣才能補足回憶中的畫面。不錯,味道也是美好的,和記憶重疊更是加分。



吃完擔仔麵之後,因為我不斷嚷嚷沒吃到虱目魚,所以美食組記者又帶我回到石精臼,其實也很近。吃虱目魚湯,他們挑的是民族路二段的「阿忠魚粥」。結果老闆一看到攝影記者又是高興又是為難。高興的是多年前《壹週刊》介紹台南美食,讓這家店門庭若市,為難的是後來國稅局來了、衞生局也來了。這讓他避之唯恐不及,女兒更是要他別接受採訪。我坐下來,點了虱目魚肚湯。吃飯皇帝大。

其實這家店,一家人都很有個性,是台南民族路上的老店,也是老台南人的愛店,老闆的虱目魚粥、老闆娘的蒜頭炒飯、虱目魚炒飯都是招牌。入店後要先選虱目魚的部位,虱目魚肉、魚肚、魚腸,都可以做成湯或是香煎的版本。我點了最安全的魚肚。結果,湯一上桌,真是美食記者沒亂推薦,魚肉細緻,魚湯濃白鮮腴,好一碗虱目魚肚湯。
我正在細細品嘗滋味,隔壁桌坐下兩個日本人,他們拿著旅遊星球之類的導覧,可能是有推薦這家店,所以我看他們點了魚粥。結果上桌後,日本人面有難色的把魚肚的黑膜全都挑起來,好像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吃的東西。我則心滿意足的腼著肚子離開。


要介紹老派台南小吃,就不能不介紹台南的碗粿。除了國華街三段的一味品碗粿,位於台南市中西區友愛街的「檨仔林阿全碗粿」也值得一試。阿全碗粿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代,第一代老闆在台南市中西區友愛街開設「正香餅店」,因緣際會轉行製作碗粿,由於生意蒸蒸日上,碗粿製作量逐漸增加,開始供應給周邊的攤販,扮演類似「中央廚房」角色。
第三代老闆曾棟全接手後,將店名改為「阿全」,店名前面的「檨(ㄕㄜ)仔林」,是因為斜對面曾經是荷蘭時代的檨仔林,檨仔就是台語芒果的意思。現任老闆是第四代的曾朝欽,是當地的里長伯,他賣的碗粿餡料包括肉臊、香菇、瘦肉、蛋黃,淋上甜鹹的黑色醬汁,也是標準的黑碗粿。不過他的魚羮又濃又酸,比較不適合我的口味。



再來要說的老派台南小吃就是米糕。之前已經詳細推薦民國25年在沙卡里巴康樂市場開張,已經開了將近90年的「榮盛米糕」,這是我的首選。另外一家是「水仙宮粽葉米糕」,對的,就是和黃家鱔魚意麵共用店面的米糕。
民國45年創立的水仙宮粽葉米糕,已傳承三代,這家的米糕也是清清爽爽不拖泥帶水,而且是用醃漬過的小黃瓜配米糕。另一家石精臼的蔡家米糕我已經介紹過就不再贅述。剛好這三家,榮盛用醃蘿蔔、水仙宮用醃黃瓜、蔡家用香菜,各有不同。



最後的老派台南小吃,我推薦蝦捲。不論是原石精臼民族夜市出身,現搬到西和路上的「府城黃家」用豬網油包蝦漿炸的蝦捲,或是沙卡里巴「阿財點心」用腐皮包蝦漿炸的蝦捲,都非常道地,一定要去吃。


對了。我一開始提到蟳丸時曾說過四大古早手工料理,其中的蝦棗,就是豬網油包覆蝦漿切段炸出來的美食,因為像棗子就稱為蝦棗。我想到黃家蝦捲就是用豬網油包蝦漿炸出來的美食,是不是傳承自蝦棗?我不知道,留給美食家去了解。
最後我想說這次台南老派小吃之旅,基本上驚喜連連,唯一受到驚嚇的是土魠魚焿,這家紅燒土魠魚焿也很知名,但我一吃,土魠魚外面裹的粉皮太厚,炸得不夠酥脆,魚肉很腥,湯很甜又濃稠,好像把不太新鮮的炸魚塊浸在甜湯裏,完全超出我的美食想像,就姑隱其名,不做推薦了。
裴社長Profile
- 《鏡週刊》《鏡文學》董事長,因曾任《壹週刊》總編輯兼社長,自此被眾人稱為「社長」。平日吃遍美食,又常向餐廳名廚請教,在《裴社長廚房手記》出版後成為暢銷美食散文作家,目前正在籌備第三本書。

清子香腸熟肉
-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二段248號
- 電話:06-220-6158
- 營業時間:11:00~19:00
阿財點心
-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友愛街206巷6號(沙卡里巴)
- 電話:06-224-6673
- 營業時間:10:30~17:00,賣完為止,不定期公休,公休日會在FB公布。
小公園擔仔麵
-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321號
- 電話:06-226-5495
- 營業時間:16:30~22:00,週二、三公休。
阿忠魚粥
-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二段262號
- 電話:06-228-8292
- 營業時間:16:20~20:10
檨仔林阿全碗粿
-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友愛街34號
- 電話:06-214-6778
- 營業時間:06:00~18:30,賣完為止,週一公休。
水仙宮粽葉米糕/黃家鱔魚意麵
-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44號
- 電話:06-220-2407
- 營業時間:16:00~00:30
府城黃家蝦捲
-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西和路268號
- 電話:0900-642-600
- 營業時間:14:30~19:00,售完為止,週五、六公休。
- 備註:電話訂餐14:00~18: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