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古德研究所在聲明中指出,他們於10月1日上午得知,創辦人、聯合國和平大使、英國女爵士珍古德博士因自然原因辭世,享壽91歲。當時她正在美國加州進行演講巡迴。聲明讚揚,珍古德博士身為動物行為學家,她的研究徹底革新了科學領域,而她本人更是不知疲倦地為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復育奔走。
珍古德1934年4月3日生於英國倫敦,本名瓦萊麗珍莫里斯-古德(Valerie Jane Morris-Goodall)。自小就對自然和動物充滿濃厚興趣,她曾在《BBC》專訪中回憶,她從1歲半就愛觀察昆蟲,長大後閱讀《杜立德醫生》《泰山》等書籍,立志有一天要到非洲與動物生活在一起。高中畢業後,她曾當過祕書與電影製片助理,但心中始終保有野外研究的夢想。

1957年,珍古德踏上東非肯亞,遇見人類學家路易斯李奇(Louis Leakey)。李奇看出她的潛力,邀請她參與靈長類研究計畫。1960年在母親的陪同下,年僅26歲的珍古德前往坦尚尼亞的「貢貝溪國家公園」展開田野研究。一開始,外界普遍質疑,這個沒有科學訓練的都市女孩難以在非洲叢林生存,甚至認為她的研究不會超過3個月。
然而,珍古德不只堅持下來,更取得震撼世界的發現。她觀察到黑猩猩會選取、加工樹枝來捕食白蟻,打破了「只有人類才會製造工具」的長久觀念。她還發現黑猩猩會狩獵、會發動群體衝突,甚至會出現同類相殘的暴力行為,顛覆「黑猩猩很溫馴」的刻板印象。她同時記錄黑猩猩社會的溫情,例如母猩猩會細心撫育幼子,甚至出現「溺愛」的行為。這些研究徹底改變人類對動物行為的理解,也迫使學術界重新思考「人類的獨特性」。

1960年,珍古德貢貝溪國家公園建立了全球最長時間持續進行的野生黑猩猩研究計畫,至今已逾60年。這項研究揭示黑猩猩的工具使用、社會結構與情感世界,成為靈長類行為學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珍古德於1965年取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成為少數未持本科學位就能進入博士課程的人。她的研究方式同樣獨特,不以編號,而是為每隻黑猩猩取名字,像「白鬍子大衛」「菲洛」「菲菲」,將學術研究帶入人性化的關懷,也讓大眾能感受到這些靈長類的生命故事。
1977年,她創立「珍古德研究所」,支持全球的野生動物保育與教育計畫。1991年,她又發起「根與芽」(Roots & Shoots)環境教育行動,鼓勵青少年從生活小事做起,推動環境保護,至今已遍及100多個國家。她還主持成立動物庇護所,收養被沒收或非法獵捕的幼年黑猩猩,讓保育與人道精神並行。

珍古德一生獲獎無數,1995年,她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女爵士爵位(DBE);2002年成為聯合國和平大使;2020年獲得唐獎永續發展獎;2021年榮獲鄧普頓獎;2025年更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表彰她在科學、教育與環境領域的卓越貢獻。
珍古德長年奔走世界,平均一年有超過300天在外演講。她以溫柔卻堅定的聲音提醒人類:「沒有自然,我們什麼也不是。」

今年6月,珍古德造訪台灣,在台北科技大學學生活動中心舉行「透過行動點燃希望」演講,現場座無虛席。她在接受媒體聯訪時強調,「我們每天的選擇都會影響地球」,即使只是節約用水、關燈、減少垃圾這些小事,若人人都願意付諸行動,便能帶來巨大改變。
她更直言,年輕人是未來的希望,但「過去世代長期以來一直在偷走他們的未來」。她認為,當年輕人失去希望時會變得冷漠,這將導致人類走向毀滅,因此必須鼓勵他們,讓青年相信個人力量足以改變世界。她強調「不要放棄」,每個人在自己的角落努力,就能形成全球改變。
談到生死,珍古德平靜說,自己一生奉獻於觀察世界,從非洲的黑猩猩到全球保育教育,認為當肉體死去時,某種東西會繼續存在,「想不出有比發現那是什麼更偉大的冒險了!」如今聽來,這番話更添幾分動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