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中國華南農業大學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全球首批「多彩夜光多肉植物」。(翻攝自multimedia)

破解《阿凡達》世界!科學家把多肉變小夜燈 曬一曬太陽可亮2小時

記者|鏡週刊

《CNN》報導,以往科學家多透過基因編輯讓植物發光,但僅能產生微弱的綠光,且成本高昂。華南農大研究團隊則改用蓄光材料「鋁酸鍶」顆粒,這種常見於夜光玩具的化合物能吸收光線並慢慢釋放。研究人員將直徑約7微米的顆粒注入多肉植物「紅邊石蓮」(Echeveria 'Mebina')的葉片中,短短數秒內即可均勻擴散,讓整片葉子發光,亮度媲美夜燈。研究負責人劉樹婷指出,顆粒的尺寸是關鍵,太小會導致亮度不足,太大則無法滲透組織,7微米是最佳平衡。

除了綠光外,研究團隊能依照顆粒種類,製造出紅、藍、黃等多種光線,甚至能讓同一株植物不同部位呈現彩虹效果。每株植物的處理時間約10分鐘,材料成本僅需1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3元),顯著低於基因改造方法。研究團隊也曾在白菜、黃金葛等植物上嘗試,但唯有葉片厚實、結構均勻的多肉植物能展現理想效果。

只需以陽光或LED燈照射數分鐘,植物即可發光長達2小時,且可反覆充電。實驗顯示,處理後25天內植物仍保有餘輝效果,甚至在葉片枯萎後,於紫外線下仍能再度發光。研究團隊更打造了一面由56株多肉植物組成的「夜光綠牆」,其亮度足以在10公分範圍內照亮文字與物體。

研究團隊更打造了一面由56株多肉植物組成的「夜光綠牆」。(翻攝自https://www.cell.com/)

劉樹婷表示,未來應用場景包括室內裝飾、景觀設計與城市照明,想像《阿凡達》般的世界,由發光植物取代街燈,照亮整個生態系統。然而,她也坦承,目前的發光強度仍不足以實際取代照明設備,且螢光體顆粒對植物與動物的長期安全性仍需驗證。英國劍橋大學植物學教授卡爾(John Carr)則持保留態度,認為植物能釋放的能量有限,短期內不可能作為街燈使用。

目前,這項技術可望率先應用於裝飾性小夜燈及園藝產品。若能進一步提升亮度、延長發光時間,並確認安全無虞,夜光植物或許有朝一日能在公共空間中提供柔和的天然照明。

相關文章

日前首相出席「中國抗日閱兵」 兒曾勸不要去!日網氣炸狂罵:賣國賊

外送員颱風天重傷!終身無法送外賣 港法院判foodpanda賠530萬

黃暐瀚遭洗臉高EQ「7點回應綠暐瀚」 羅智強:我有說錯嗎

更新時間 2025.09.07 14:4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