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疫情爆發時,潘玫燕為COVID-19專責病房護理長,當時賈永婕募資捐贈的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至今仍在使用。

天使長的難題1/如果台大醫院都撐不住,其他醫院怎麼辦

記者|鏡週刊

潘玫燕(左起)、謝秀祝、鄭慧萍今年獲選台大醫院楷模護理長。

潘玫燕小檔案

  • 年資:31年
  • 學歷: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系
  • 現職:綜合內科病房護理長

十年前接任護理長時,潘玫燕被告知負責的綜合內科病房有個重要任務,「萬一國內發生疫情,我這個單位就是第一個負責收治的單位。」SARS時期即為專責病房,更是特殊感染症愛滋病病房。每當發生不明原因的傳染病,病人會透過衛福部疾管署往這裡送。也因此,當2020年COVID-19疫情開始,隔年北市萬華爆發本土疫情,全台進入三級警戒,這裡就成了不能倒的前線。

53歲的潘玫燕今年到台灣大學讀EMBA在職進修班,年資31年的她,到學校上課像是進入新世界,一切都很新奇,講起會計損益表看得更懂,又學到管理思維,還與同學們一起參加跑步社,晚上相約跑5K(5公里),她雙眼發光,直說自己視野不一樣了,「護理領域可以再精進,現在最夯的是護理人力不夠,職場怎麼優化?怎麼留住護理人員?我感覺可以從老師身上,跟各個領域作交流,學到一些東西。」

潘玫燕(右)與護理師們討論病人的住院情況。

走廊上掛著「感控先鋒、防疫典範」的匾額,3台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是現任101董座賈永婕在疫情時捐贈的救命神器。潘玫燕回憶,疫情最緊繃時,整層樓共70床滿載,有些病房甚至住著一家老小。穿上兔寶寶隔離裝的護理師們,「汗濕了又乾,乾了又濕,大家都沒有停過。」作為護理長,她不斷傳送醫療物資給同事,也穿著隔離衣為70床病人送餐。「記得最可怕的,是急診救護車的司機確診,救護車開不了,病人還是一直接不完,其實那時候我們很怕,心理壓力很大,如果台大醫院都撐不住,那其他醫院怎麼辦?」

確診進病房 吞藥繼續辦公

那時作為COVID-19專責病房護理長的她,每天早上6點上班,晚上11點才離開。她有2個孩子,都成年了,家中不需要她操心,而丈夫是空軍中校退伍軍人,視保家衛國為榮譽,非常支持她專注在疫情前線。聊到疫情第3年,同事們陸續確診,她說當時印象深刻的,是確診同事為了減輕大家的工作負擔,住院時自己抽血、打針、吃藥,康復後又立刻回到崗位。潘玫燕語氣充滿欽佩與感謝,談到自己也確診時,語氣又變得強悍,「我那時候有點賭氣你知道嗎?因為太多事情要做了。」

她住院是把電腦、排班表都搬進病房,吞了退燒藥後繼續辦公。問她怎不順便放假、調養身體?潘玫燕笑說那時大腦高速運轉,想的全是如何維持病房運作,又笑說:「其實再怎麼樣都比上班好,有躺在病床上,就感覺自己有休息到了。」

COVID-19疫情時期,穿上隔離衣的潘玫燕。(潘玫燕提供)

她講話速度好快,訪談才20分鐘,她從台灣第2例、台大醫院第一例收治的確診病人是來自武漢的觀光客大媽講起,聊到第一波疫情13位病人全數康復,再談到確診病例大增,隔離的病人過世,護理師用視訊讓家屬做最後告別。忍不住問她從以前講話就這麼快嗎?「我是外科出身。」她頓了頓,聲音放緩,笑說:「需要慢的時候,我也可以很慢。」

潘玫燕在台北長大,爺爺與父親都是西裝師傅。她排行老么,從小家裡很疼她,「我被疼到都不會煮飯」。她有美術天分,但西裝店逐漸沒落,父親賺得不多,小時候學費還得跟爺爺拿,因此她沒打算學做西裝。讀護校當護理師的原因,是當年護理師一進醫院工作薪水就有5萬元。

離職率是零 全靠帶人帶心

疫情發生時由於醫療環境緊繃,曾爆發護理師離職潮,而疫情後由於百業復甦,又引發一波離職潮。「不曉得你相不相信,我的(單位)離職率是零。」潘玫燕自信地說。她表示,僅有一位護理師被網羅到衛福部疫災應變組,從院聘護理師升為公職人員。

護理長帶人要帶心,需要懂領導,也需要溝通技巧。潘玫燕個性親切而爽朗,她說溝通技巧不是很會講話而已,「你的關懷要讓對方能感受到。」她說自己與護理師們互動都像家人、朋友,有時一見面就注意到對方不對勁,「他們會跟我講家裡的事,每一位護理師都有他的獨特性、家庭背景。」有同事家中經濟困難,就多排收入較高的大夜班;有同事求表現,很需要認同感;也有同事刻意躲避護理長,怕被叫去做事。「要針對他們的特性,滿足他們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讓對方感覺到你有誠意處理事情。」

「你要讓護理師發現自己在專業裡的角色與價值。」她舉例,護理師幫病人倒小便,看似在做非專業的勞務,卻也是了解病人狀況的機會,「你順便看一下尿液的顏色與質量是不是有問題,確認喝水量夠不夠?這就回歸到你的專業價值。」

談到護理師離職問題,潘玫燕認為,工時長是一個原因。除此之外,她認為護病比應該入法。雖然台大醫院遵循護病比,但因為沒有入法,不是所有醫院都遵守,而關於加班費,台大醫院以「分鐘」計算,這些是許多醫院做不到的。她直言,台大醫院的護理師薪水雖然較高,但因為治療難度高、複雜度高的病人會往台大醫院送,護理師們的壓力也大,必須具備高抗壓性。

她很鼓勵護理師們將醫療案例寫成報告,「我們護理師在國內外的報告發表,至少40篇。」每有研討會或是競賽,她都帶著護理師們參加,「不用想著得獎,參加一定會有參加獎,或者佳作,以後晉升時資歷就有佐證資料。」也因此,團隊獲獎連連,去年獲得「國家醫療品質獎傑出醫療組鑽石獎」,更獲得慈月基金會舉辦的「南丁格爾團隊銀獎」。

團隊有積極向上的心,很棒,但潘玫燕有個困擾。「年輕人都在半夜寫作業,每次凌晨3、4點,忽然寄專案或個案給我,傳LINE跟我說『麻煩護理長改。』」潘玫燕邊笑邊苦惱地說,後來她請女兒幫忙,現在一過晚上12點,手機就進入勿擾模式了。

相關文章

鏡相人間/輸掉罷免、贏得彼此 青鳥救傷所的故事

鏡相人間/夏日幻夢 詐騙與融資公司橫行下的大學生

天使長的難題2/當我成就她們的成長,我也間接地被成就

更新時間 2025.09.07 09:4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