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間鄉反焚化爐自救會表示,縣府雖聲稱對設址地點「多處選址評估」,但所有行動皆集中於名間鄉。自今年1月起,縣府密集在名間鄉境內舉辦十場「村里說明會」,引發程序不公的強烈質疑。
更令人遺憾的是,當開發案於3月10日在環境部網站進行環評公開意見徵詢期間,翻開地籍資料才發現,原來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在3月28日,就已將預定地的主要地號「有償撥用」給南投縣環保局,代表恐在說明會之前,就已經申請轉移管理權。此舉在環評結論出爐前便完成土地管理權轉移,無異於向外界宣告「場址已定」,讓所謂的公開徵詢與多點評估淪為形式,嚴重削弱政府公信力。
一名在該地承租數十年的茶農憂心忡忡地表示:「我們世代靠這片土地維生,現在政府一聲令下就要蓋焚化爐,環評還沒個影,地就先拿走了。有不少農民是依靠承租農作而生,屆時,對農保恐也有直接影響,豈不是要逼這些農民走上絕路嗎?」
自救會指出,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法》,在環評審查通過前,主管機關不得為開發行為進行任何許可。縣府在環評未完成前便取得土地,已實質架空了環評的監督精神。為此,名間鄉反焚化爐自救會與環保團體共同提出嚴正訴求,要求縣府程序歸零,公開透明,在環評結論出爐前,立即停止所有實質開發作業,並回到法定程序。最重要的是,縣府必須正面回應程序瑕疵的質疑,並針對舊承租戶,特別是目前承租農民的農保身份與耕作權益,需提出具體保障方案。
自救會說,守護台灣茶鄉的命脈,不僅是農民的責任,更是全民的課題。自救會呼籲希望南投縣政府懸崖勒馬,正視民意,切勿因一個充滿程序瑕疵的開發案,毀掉台灣引以為傲的茶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