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在泰國對外的文化軟實力中,BL影視就像K-POP之於韓國一樣,是 具有競爭力的,讓世界認識泰國的入口。(圖/陳克宇)

徐淑卿專欄/從粉絲到經濟 泰國BL劇成功之道

記者|鏡週刊

BL雖然是商業類型,但是它在泰國受歡迎的程度,似乎泯除了嚴肅與大眾的界線。兩位曾參加台北國際書展的泰國作家威拉蓬.尼迪巴帕(Veeraporn Nitiprapha)與Prapt都曾在BL劇中客串演出。Prapt不奇怪,他本身就寫BL小說,也是他客串演出的《The ECLIPSE日蝕》原著作者。但兩度獲得東南亞文學獎的威拉蓬,與BL似無關連,她客串演出,也許是基於有趣好玩的心態,但至少顯示BL在泰國沒有不登大雅之堂的偏見。

更重要的是,BL所創造的產值逐年增加。根據泰國暹羅商業銀行經濟情報中心(SCB EIC)預測,2025年BL影視的收益是49億泰銖(泰銖與台幣匯率大約是1:0.92),占娛樂媒體製作市場約3.9%,年均成長超過17%,而這還沒有涵蓋出版、週邊商品,粉絲見面會、會場出租等其他收入。

嚴格說來,占比不算太大。但這收益的成長與泰國BL影視在海外日益流行趨勢一致,顯示BL已經是泰國娛樂業成長的重要驅動力。有鑑於此,SCB EIC建議政府應該提升對泰國BL的扶持力度,增強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為什麼泰國BL影視發展如此迅速,堪稱亞洲之最?也許可以回顧幾個里程碑。一般認為2007年電影《愛在暹羅》是開端;2014年《Love Sick The Series》是第一部校園BL劇;2016年泰國GMM TV推出第一部BL劇《SOTUS The Series》,確立經典的「學長-學弟」設定,也使得GMM TV日後成為最主要的BL製作公司。重要的轉折點是2020年GMM TV在疫情期間推出的《2gether The Series》。這部作品是泰國BL劇代表作,不但在全球受到歡迎,也確立泰國BL劇的商業模式。

首先是有原著作品。《2gether The Series》(中文翻譯《只因我們天生一對》),是由JittiRain原著小說改編。泰國BL影視幾乎都從小說或漫畫等改編而來,甚至作者會有習慣合作的製作公司。

其次,經營演員CP。BL演員通常來自不見得有演戲經驗的可愛男孩素人演員,如《2gether The Series》的演員Win。這些演員多有不錯的學歷或職業,演出BL劇是他們進入這個行業的敲門磚,或是因為演出BL劇而爆紅。如演出《金孫爆富攻略》的Billkin,就以BL劇《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廣受歡迎。

演員CP為了提高收視率,需要出席各種活動,戲稱「營業」。但與日、韓相比,泰國CP「營業」週期比較長。他們會一起上綜藝節目,舉行粉絲見面會,藉由影視花絮等各種蛛絲馬跡,粉絲二創,延續劇中的化學反應,凝聚粉絲的熱度,發行週邊等。

之後,演員會各自品牌代言,或者創立自己的品牌,以及分別舉行國際巡演粉絲見面會。這些影視之外藉由粉絲經濟所創造的收益,更是驚人。

第三,在影視發行通路上,不像以往主力是傳統電視或OTT平台,而採取更開放的策略。在疫情期間,《2gether The Series》先在電視頻道GMM25與OTT平台 Line TV首播,而後配上多種語言字幕,在YouTube上架,使得這部影集在海外迅速走紅,也加速泰國BL在全球的流行。目前GMM TV在YouTube 已經有1,940萬訂閱。

簡單來說,泰國BL影視的收入來源,不僅是影視授權、訂閱收看和廣告,還有面對全球的粉絲經濟。

那麼BL劇的粉絲哪裡來?或者說,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喜歡BL?尤其是泰國的BL?

BL源自1970年代日本少女漫畫出現「少年愛」,屬於女性作者為女性讀者所創作的作品。日後在海外各地如台灣、韓國、泰國、中國等,都有不同地域特色的BL同人創作,以及相關影視。

需要區分的是,BL雖然以男男之愛為主題,但不是同志文學或電影。因為它是架構在幻想中的純愛,不太觸碰同志在現實中遭遇的熱戀傷痕,與社會壓力。這種脫離現實,一方面曾遭受批評,認為BL無法反映同志的真實狀態,但也正因為它與現實脫節,反而是有些人喜歡BL的原因。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莊慧秋,因為喜歡日本BL劇《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所以這部劇改編為電影《櫻桃魔法》在台北上映時,她看了14遍。她是赤楚衛二的粉絲,聽說日本電影在台灣賣座一向不是很好,所以她不斷重看,希望可以支持這部電影。

莊慧秋是同志,也是早期寫作同志主題的研究者,她在1991年就在張老師文化出版《中國人的同性戀》。

她說,關於同志所遭遇的種種問題,實在太過熟悉。過去的影視作品也多以呈現傷害與痛苦為主,雖然這都是事實,但是她也會想,難道就沒有表現同志快樂一面的影視嗎?

BL劇因為架空現實,所以片中大家對同性之愛顯得理所當然,也會呈現同志生活中甜美的部分,這不同於過去同志電影給她的印象。

她和喜歡這部影集的朋友們有一個群組,彼此分享各種訊息。一開始可能是嗑CP,關注兩人是否真的在一起,CP翻船後,有的人喜歡赤楚衛二,有的喜歡另一位男主角。莊慧秋說,她們就是所謂的姨母心態,希望他們各自有幸福的生活。

在泰國曾對收看BL劇的觀眾做過調查。結論是,大多數的觀眾是異性戀女性,但在重度收看者中,雙性戀或同性戀者,比異性戀者比例更高。

對同志來說,BL劇是甜美的寄託,但是對異性戀女生來說,則是一種更為安全的情感投射。莊慧秋說,BL從少女漫畫而來,超過某一個年齡層後,異性戀女性將自己投射到少女漫畫已經難以共鳴,所以BL成為新的選擇。尤其對異性戀女性來說,兩個可愛男生的戀情,比女生的戀情更讓自己感覺不受威脅。不過,她也認為,BL影視的大受歡迎,對鬆動過去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是有幫助的。

不同地區的BL劇,帶有不同地區的特性。泰國是繼台灣,尼泊爾之後,第三個通過同性婚姻的亞洲國家。泰國本來對性別就相對寬容,社會也呈現輕鬆與易於同理的氛圍,泰國BL劇也具有這種特質。

日本媒體《The Japan Times》今年7月曾刊出一篇文章〈Boys’ love dramas from Thailand make waves in Japan〉,訪問居住在日本的泰國BL粉絲。

來自英國的Nyx,十幾歲時因為觀看《Love Sick》,首次接觸泰國BL。他認為泰國BL與他在心理層面產生連結:「(BL的主角)幫助我樹立自信,改變了我的人生觀。 我經常對自己說,如果他能克服一切,繼續向明天前進,那麼我也可以。」

他也積極參加粉絲活動。自2023年底,他在日本參加5場粉絲活動,以及曼谷的「Love Out Loud」音樂會,這是由GMM TV主辦的年度慶祝活動,最近一次有22名演員11對銀幕情侶出場。

還有一位是五十多歲的日本上班族。她先是被《2gether》演員Bright的銀幕角色所吸引。後來她的興趣從演員轉變為探索更廣泛的文化主題。 她發現泰國BL語氣比其他國家更輕鬆、更具親和力。BL劇也激發了她對性別問題的興趣。改變她作為異性戀女性的觀點,引起了她對同性戀社群當前面臨的社會現實的關注。

這與韓國K-POP類似。藉由流行文化,帶動世界對韓國產生興趣。這也是SCB EIC認為泰國政府應該對BL影視到世界各地發展,投注更多支持的原因。

泰國BL劇可以引領亞洲,一方面是產量。日本、韓國社會對BL影視還是處於逐漸開放的狀態,中國的耽美劇則根本受到壓制。

但最值得我們參考的還是從原著開始的產業鏈,以及粉絲經濟。要發展粉絲,演員非常重要。必須要有吸引人的外型,彼此有強烈的化學作用,以及「CP」經營週期需時更長。日、韓演員的「營業」通常僅限影視開播宣傳期,粉絲效益較難長尾,而這也可供我們參考。

相關文章

徐淑卿專欄/畫家與模特兒 讀《藍圍巾的男人》及其他

徐淑卿專欄/苦於無米之炊 海外台灣文化的教學難題

徐淑卿專欄/AI,不能說的祕密?

更新時間 2025.08.08 11:0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