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走進月台,這輛看似平凡的地鐵車廂,正是傳說中的DMZ和平列車,每月僅有兩個特別班次。

我與北韓最近的距離!從首爾搭DMZ列車鑽進深度73米地道 吃著統一村家常菜眺望邊界日常

記者|鏡週刊

這片以軍事分界線(MDL)為中心,南北各2公里、總寬4公里的緩衝地帶,在近72年的時間裡幾乎無人踏足,不僅讓這裡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天然寶庫,更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紀錄朝鮮半島的滄桑過往。

搭乘和平列車:從百年車站啟程的特殊儀式感

我們的DMZ探訪,並非從想像中冰冷、嚴肅的軍事管制站開始。相反地,它帶著一絲懷舊與歷史的浪漫,從充滿故事的「文化站首爾284」(舊首爾站)啟程。這座建於1925年,有著優雅歐風的紅磚建築,在日治時期曾是朝鮮半島的交通樞紐。如今,它已華麗轉身為藝文空間,但門前那個百年來幾乎未曾停歇的圓形時鐘,依舊默默地計算著流逝的歲月與未完的歷史篇章,彷彿在提醒我們這趟旅程的意義。

百年風華的文化站首爾284(舊首爾站),優雅的紅磚與圓頂,是這趟DMZ和平之旅充滿歷史感的起點。

從舊首爾站的拱門進入,才能前往DMZ列車的月台。

踏上「DMZ和平列車」,難以言喻的儀式感油然而生。它的特殊並不是因為有多麼奢華氣派;事實上,這輛列車使用的就是我們日常熟悉的地鐵車廂,每個月只有2天特定班次,讓這趟旅程顯得格外珍貴。DMZ列車專屬的導覽人員,熱情地向我們介紹韓戰的點滴,還會進行趣味有獎徵答,答對了就能獲得一包韓國軍隊專用的口糧餅乾!這餅乾吃起來還挺香的,比想像中酥鬆,列車上甚至還準備全套迷彩軍服和拍照背板,讓大家盡情拍出帥氣紀念照。

窗外景色從城市高樓漸變為鄉間田野,列車緩緩駛向北方。

有獎徵答的獎品是韓國軍用口糧餅乾,口感香酥,讓旅途充滿意外的趣味。

列車緩緩駛離繁華的首爾,窗外的景致也像翻書一樣,從高樓林立的都會景象,逐漸轉換為空曠的田野與鄉村。大約90分鐘後,我們抵達韓國最北端的車站「臨津江站」。這個曾經的鐵路站,如今是京義線上一般民眾能自由出入的最北端。再往前,就是DMZ的嚴格管制區。

換上迷彩軍服,在列車上擺拍留念,用輕鬆幽默的方式,體驗這趟非典型韓國之旅的序曲。

抵達臨津江站,這是南韓民眾可自由出入的最北端,再往前就是神祕的管制區。

通往北方的門戶:統一大橋前的凝重查驗

從臨津江站換乘巴士後,旅程正式進入管制區段,在橫跨臨津江的統一大橋時,我們的巴士在有閘門與鐵絲網的管制站前停下,專著迷彩服的持槍軍人登車,一位位收取並核對乘客的護照與身份,這時車內鴉雀無聲,窗外則是重重路障,卻是DMZ之旅中最真實的一面,提醒著我們這裡並非尋常觀光區。

完成查驗後,巴士緩緩駛過象徵邊界地標的統一大橋,我們還路過一座目前停止運作的高速公路收費站這座橋,導遊說,這裡曾是北韓代表團南下參與奧運時經過的路段。

生活在邊界:統一村的樸實日常與韌性

越過統一大橋,我們駛入了統一村。這個距離軍事分界線僅約4.5公里、地處「民間人士管制區域」內的村落,其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蹟。1973年,這裡仿效以色列的基布茲模式,由退役軍人與當地原住民共同建立,如今約有400多名居民。

統一村的午餐採自助餐形式,雖然不算精緻,都能夠吃到最貼近當地居民的生活飲食,包括炒泡菜豬肉片、海帶湯等。

許多歐美人士、韓國學生都會因為這裡特殊的歷史背景,而專程前往。

村裡的房舍幾乎是低矮建築,每戶門前都插著南韓國旗,村裡有小學、教堂,以及幾間樸實的餐館。中午用餐時間,我們和許多西方遊客、韓國學生一同,在統一村婦女會經營的餐廳享用韓式自助餐。海帶湯、辣炒豬肉及橡子涼粉等家常菜,食物稱不上精緻,但在這個特殊背景下的村莊,這頓飯不只展現邊境人民的韌性,也代表在歷史傷痕中依然堅守的日常。

DMZ地區保持著大片原始林木與自然生態,當地餐廳延續這項飲食傳統,使用橡樹過果時製作成橡子凉粉,成為代表地域特色的健康料理。

在統一村婦女會經營的餐廳享用韓式自助餐,食物溫暖而紮實,每一口都蘊含著土地的滋味與生活韌性。

DMZ地區因自然環境優良,無污染,這邊出產的黃豆品質出名,製作而成的豆乳冰淇淋滋味濃郁。

地下的震撼:都羅瞭望台與第三地道的身歷其境

午餐後,我們首先來到「都羅瞭望台」,這裡距離南北韓軍事分界線僅約1.5公里,是西部前線最北端的觀景點。站在瞭望台內,透過望遠鏡,可以清晰看見北韓開城工業區、松岳山、甚至金日成銅像與北韓村莊的模樣。

站在都羅瞭望台,透過高倍望遠鏡,遠眺北韓開城工業區與模糊的村莊輪廓,兩個世界近在咫尺,卻又如此遙遠。

從都羅瞭望台往南邊看,可遠眺臨津江與統一村內的樸實房舍。

採訪當下,由於南北韓情勢仍緊張,因此都羅瞭望台所有面向北邊的窗景都禁止拍攝,僅能透過窗前的模型感受都羅瞭望台在邊界的相對位置。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兩邊皆各自高掛飄揚的國旗,導遊還分享坊間流傳的「比拼旗桿高度」趣聞。韓方工作人員一再提醒,在這裡,相機鏡頭絕不能對著北韓方向或南韓軍事設施,連最上層的戶外展望台也因近期情勢緊繃而暫不開放,所有行為都受到嚴格限制,這份無形的緊繃感,讓人真切感受到邊境的肅穆。

瞭望台的二樓上有間咖啡館,可以悠閒的感受DMZ的獨特氣氛。

在瞭望台的電視機裡可以一窺遠方北韓村莊與城市的模樣。

在都羅瞭望台的紀念品店,可以挑選到一些DMZ地區限定商品。

然而,真正令人心靈震撼的,莫過於接下來的「第三地道」。這條由北韓祕密挖掘、為入侵南韓所用的大規模地下通道,是目前被發現的四條地道中,最靠近首爾(僅52公里)的一條。

進入第三地道前,手機等隨身物品必須鎖入置物櫃,頭戴安全帽,準備深入這條深達73公尺的地下通道。(韓國觀光公社旅遊作家提供)

然而這條地道的發現,卻來自於脫北者的舉報。1974年9月5日一位自北韓投誠的金富成(音譯)表示:「自己是南方地道的測量技師,DMZ內藏有地道。」獲得情報的南韓軍方因此展開調查。

因第三地道全程禁止拍攝,不少遊客會在地道出口旁的紀念牆拍照留念。(韓國觀光公社旅遊作家提供)

在進入地道前,所有隨身物品包括手機,都必須鎖進置物櫃,並戴上安全頭盔,因為部分路段實在低矮,不彎腰就可能撞到頭。走進地道,從一開始的明亮寬闊路段,到後面越來越狹窄,空氣逐漸潮濕,岩壁有稜有角的開鑿痕跡,大部分的人都必須低頭彎腰前行,也讓我們不難想像,當時挖掘地道的北韓士兵的強烈意圖與艱辛,如果沒有脫北者的舉報,又或者南韓沒有發現這條神祕地道⋯,那份令人窒息的壓迫感,真切地將戰爭的陰影帶到面前。地道最遠可抵達距離軍事分界線僅170公尺處,再往前便是南韓軍方以三道牆阻隔的區域,彷彿一道無形的屏障,將兩個世界徹底隔開。

在第三地道建築外的解說牆上展示著地道內的空間佈局,最右邊是入口處,最左邊則是地道最靠近北韓之處。

走出地道,陽光再次灑落,這份「劫後餘生」的感覺讓呼吸都變得特別清晰。在出口旁的小賣店,各式軍用周邊商品、DMZ紀念品,甚至軍用口糧都成了獨特的伴手禮。

自由與緬懷:臨津閣的記憶與展望

DMZ之旅的最後一站,是氣氛相對輕鬆許多的臨津閣旅遊區。這裡距離軍事分界線約7公里,不屬於DMZ,也在管制區之外,甚至還有一座小型遊樂園,試圖以輕鬆的元素,來稀釋戰爭記憶的沉重。

從臨津閣頂樓展望台,能遠眺右前方的自由之橋。這座原長83公尺的鐵路橋,但因戰爭期間遭到轟炸而被摧毀,只剩下橋墩。

登上臨津閣頂樓的展望台,臨津江水在腳下流淌,視野所及之處,滿是歷史的印記:京義線鐵路的舊橋墩,訴說著曾經的繁華與斷裂;自由之橋,全長83公尺,曾是韓戰戰俘重獲自由、返鄉的路徑,如今橋上掛滿了人們對統一的期盼與和平的訊息,彷彿無數的願望在此匯聚。園區內還停放著一輛在韓戰中被砲火擊中、布滿1,020多個彈孔的舊京義線長湍站蒸汽火車,扭曲變形的車輪與千瘡百孔的車體,皆訴說著當時戰爭的慘烈。

臨津閣旅遊區散布各種戰爭遺留下來的文物,不僅有展覽館,還有和平世界公園、臨津閣和平纜車、兒童遊樂設施等眾多設施,形成占地14萬坪的大型旅遊區。

自由之橋下方的長廊除了展示蒸汽火車,鐵絲網上也掛著來自世界各地對和平的嚮往與祈願。

臨津閣周邊還設有許多戰跡碑,如紀念聯合國軍的美軍參戰碑、象徵民族和解與統一願望的和平之鐘,以及供離散家屬遙祭北韓故鄉親友的望拜壇,這些都提醒著人們戰爭的創傷與對和平的渴望。特別是望拜壇,每年農曆新年和中秋節,離散家屬會在此舉行追思儀式,悼念留在北方的父母與祖先。此外,臨津閣的DMZ生動體驗館,運用尖端多媒體科技,如VR模擬無人機飛行、列車體驗、DMZ秘密森林等,讓人以輕鬆有趣的方式,了解DMZ的歷史、生態與多樣價值,為這趟旅程增添幾分科技感與互動樂趣。

京義線長湍站蒸汽火車,滿布1,020多個彈孔的車體。

在DMZ生動體驗館,以VR與投影互動體驗,讓歷史與生態以嶄新方式呈現。

這趟DMZ之旅就像一面鏡子,映照戰爭的無情與和平的珍貴。在這裡,和平不再是口號,而是生活細節與集體記憶中的真實。這趟旅程,讓我更貼近那尚未完結的歷史,也對戰爭與和平的意義,有了前所未有的體會。

DMZ列車

相關文章

《黑白大廚》安成宰的首爾新餐廳即將開幕 剛拿下2025韓國米其林三星的現代韓食在香港也吃得到

2025韓國米其林名單發佈!《黑白大廚》安成宰遺憾缺席 姜珉九主廚率「Mingles」躍升三星、澳籍主廚Joseph領銜「Evett」晉升二星

試吃筆記/韓綜亮相、韓國網紅打卡話題甜點!「鯛魚燒界的愛馬仕」可頌鯛魚燒快閃台北

更新時間 2025.08.01 21:0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