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網》報導,中國27歲陳薇是一名廣告業行銷企劃,她的深夜例行公事,竟是「含著奶嘴滑手機」。她透露:「含著它好像回到很安全的地方,不用想太多。」這是她本月購買的第3款成人奶嘴,人民幣198元(約新台幣820元),強調採用「醫用級矽膠」。
這樣的場景在社群上並不少見,有人靠它減輕壓力,有人說幫助戒菸、改善睡眠,相關話題影片累積播放量已突破2億次。
「含奶嘴」熱賣背後,是焦慮社會的縮影!據「2025解壓縮玩具品類洞察報告」,去年(2024)全球解壓玩具市場規模達55.2億美元(約1,640億元新台幣),中國市場突破人民幣200億元(約新台幣828億元),年增長15%。成人奶嘴與捏捏樂、指尖陀螺等共同構成龐大的情緒紓壓產品。
而Pop Mart等潮玩品牌的年度財報也揭示了這波情緒消費浪潮的黏性——92.7%的營收來自忠誠會員。購買的不只是商品,而是一種心理慰藉。
全球心理健康應用市場正高速發展,美國市場研究機構預估,2025年總市值將達80億美元,其中焦慮與憂鬱管理類產品占最大份額(27.9%)。
針對這股成人奶嘴風潮,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唐曹敏醫學博士提出警告。她指出,這類產品雖強調「助眠、防磨牙」,實際上並無醫療功能,甚至可能造成口腔傷害:
- 錯誤的咬合力:奶嘴僅靠前牙咬合,長期使用恐導致牙齒磨損與顳顎關節障礙,出現咀嚼疼痛、張口受限等問題。
- 開顎畸形風險:成年人每日含奶嘴逾3小時、持續一年以上,恐改變牙齒排列。
- 材質安全不一:許多產品未標示材質,廉價款常使用未通過檢測的工業矽膠,可能釋放塑化劑,產生刺鼻異味。
- 睡眠安全問題:含著異物入睡,恐因體位改變導致氣道阻塞或誤吸,增加窒息風險。
「這不是專業磨牙墊,別讓情緒需要變成口腔負擔。」唐博士強調。
專業醫療與心理領域也提供了更健康的替代選擇:
- 磨牙患者:應諮詢牙醫,配戴經醫療設計的牙合墊。
- 焦慮族群:可選擇食品級矽膠牙咬膠,每次使用不超過10分鐘,並搭配顳顎關節放鬆運動。
- 數位療法趨勢:市場正邁向科技化。如結合皮電反應的壓力感知手環,可即時偵測壓力、同步啟動振動療法,某新創品牌產品上市3個月內銷售額即突破人民幣800萬元(約新台幣3千3百萬)。
心理師張末則補充,實體安撫物在初期可作為情緒紓壓媒介,但最終仍須回歸自我調適與認知行為治療,「當我們能正視壓力來源,而非轉向逃避,才是真正的成熟情緒管理。」
童年物件的回歸,是療癒還是退行?從奶嘴、絨毛娃娃,到各式解壓玩具,情緒消費市場持續迭代、擴張,背後反映的是現代人對「被安撫」的深層渴望。
當科技與心理健康產業融合日益緊密,從一支奶嘴到一套智慧壓力監控系統,或許正標誌著人類面對壓力的能力進入轉型期。
不過,安撫從不是逃避。真正的情緒韌性,是願意好好面對自己的焦慮與疲憊,不只是「含住」它,而是「解決」它。
★《鏡週刊》關心您:抽菸有害身心健康。
相關文章
愛吃冰塊舒壓?他一咬「啪」裂牙 醫再曝2大牙齒隱藏殺手:你天天都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