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總統賴清德。(資料畫面)

大罷免後下一步 藍綠白盤算5/首波大罷免失敗! 彭博:總統賴清德政治挫敗

記者|鏡新聞 綜合報導

賴政府未來恐將面臨在野勢力持續杯葛,包括國防預算遭刪減或凍結、人事案遭否決等挑戰,施政之路將更加艱困。

台灣首波大罷免投票於7月26日落幕,外國媒體也高度關注投票結果。彭博社指出,在這次罷免案中,多數選民投下不同意票,使在野陣營順利守住立法院過半席次,對總統賴清德所屬的民進黨而言,是一次政治上的挫敗。報導分析,朝野對峙恐因此持續,增加執政困難。

美聯社則分析,如果8月23日的第二波罷免結果依舊如此,預期賴政府在2028年總統大選前,將持續面對來自立法院的強大阻力。

7月26日,全台大罷免從投票過程到開票結果,引發各國媒體高度關注。有媒體指出,這次結果顯示選民拒絕了罷免相關政治人物的提議,展現了對在野黨基本盤的支持。

投票結果出爐後,外媒紛紛報導,也提到部分國民黨立委的親中立場。彭博社以〈反對黨挺過罷免案,保住立法院多數席位〉為標題報導,指出罷免失敗對民進黨是一項政治上的打擊,並認為這將使朝野在多項議題上持續對峙。

有分析指出,這次罷免投票是支持執政黨的公民團體所發起的連署行動,並獲得賴清德總統支持,但結果恐怕對執政黨來說是一個沉重打擊。

日本媒體同樣指出,罷免案失利使民進黨「拿回國會主導權」的目標破局。賴政府未來在推動國防預算與重大人事案時,將遭遇更多來自在野黨的阻礙。

美聯社報導補充,若8月23日再度出現同樣結果,將意謂著民進黨在未來三年施政過程中,難以撼動立法院的主導權,對內政推動形成重大挑戰。

另一方面,也有外媒呼籲朝野應放下對立。多位國際記者表示,他們希望看到台灣政治分歧被暫時擱置,各方能更努力合作,為台灣共同努力。

澳洲媒體指出,這次結果凸顯出主流民意希望朝野停止惡鬥,回歸理性施政。

BBC中文訪問的學者則指出,這次罷免方無法突破同溫層,未能成功動員中間選民與泛藍以外的民眾,這是行動未能成功的主因之一。

不過,在台灣現場觀察罷免投票的歐洲記者則特別提到,台灣公民的勇氣應該啟發所有民主國家。大罷免不只牽動國內政局,也讓國際社會密切關注台灣的未來走向。

鏡新聞已上架86台,若無法收看,請洽詢當地系統台。

更新時間 2025.07.27 19:07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