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官員、現任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講師文長安日前在YouTube健康節目《初日會客室》中指出,現代市售的嫩豆腐與傳統製程已有明顯差異。早期常用的天然礦物「生石膏」不僅富含鈣質,製成的豆腐質地綿密、營養價值高。其後因石膏資源減少,業者改用從深層海水中萃取的氯化鎂製成「鹽滷豆腐」,富含鎂質,同樣有助人體健康。
然而,如今多數市售嫩豆腐則改以葡萄糖酸內酯作為凝固劑。文長安解釋,葡萄糖酸內酯雖然是由葡萄糖氧化而來的天然物質,但在轉化過程中會產生「自由基」,這是一種可能導致細胞功能受損的活性分子,與慢性發炎、老化、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等多項健康問題相關。
他強調,自由基在人體中本就存在,適量有助免疫反應,但若累積過多,便會產生氧化壓力,對健康構成威脅。為此,文長安呼籲民眾在食用使用GDL製成的嫩豆腐時,務必經過加熱烹調,以降低自由基的潛在危害。他特別提醒,涼拌豆腐或皮蛋豆腐等未經加熱的吃法,應審慎評估其健康風險。
豆腐作為高蛋白、低熱量的食材,深受減重族群與養生人士喜愛,但文長安提醒,大眾在享用的同時也應關注其製作原料與製程,才能真正吃得健康又安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