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 Logo
Sponsor Logo
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探討影視產業多元變革,左起威秀影城資深公關經理李光爵、秀泰影城總經理廖偉銘、《網路溫度計DailyView》總監李韻晨、有戲娛樂總經理莊啟祥。(NMEA提供)
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探討影視產業多元變革,左起威秀影城資深公關經理李光爵、秀泰影城總經理廖偉銘、《網路溫度計DailyView》總監李韻晨、有戲娛樂總經理莊啟祥。(NMEA提供)

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 微短劇付費觀賞結合電商收益成長驚人

Media Partners Asia (MPA) 資深研究員 Adrian Tong第二日首場發表「2025亞洲串流市場洞察與發展趨勢」,預測2030年起線上影音將正式超越電視,佔所有螢幕收入的53%以上,這項趨勢反映觀眾與廣告商正加速轉向數位、隨選和行動原生內容。其中,「微短劇」以「豎屏」全螢幕格式,正成為數位經濟的新發展力道。以中國市場來看,微短劇現擁有約8.13億觀眾以及高達5億人次的付費用戶,粗估產生近100億美元的收入。全球市場的微短劇潛力同樣驚人,不包括中國在內的市場規模將從目前的27億美元,到2030年成長達94億美元。

AR Asia Production CEO黃國賢指出,微短劇自2021年在中國興起後,迅速在國際市場爆發,即使美國的用戶平均每位願意支付20美元觀看內容,更特別的是北美市場有50%的付費觀眾屬於非華語使用者。Sensor Tower的數據顯示,微短劇平台如 RealShot 和 DramaBox,每日收益從2024年5月的40萬至50萬美元,躍升至2024年10月(最新數據)單月收入達4500萬美元,平均日收入高達150萬美元。

來自美國的Lunar Tickets LLC劇本總監 Justin Saucedo,指出微短劇的敘事模式不同於傳統影視旨在傳達某種訊息或道德價值觀,而又稱為豎屏劇的微短劇,目標直指滿足觀看者的情緒需求,提供一個「情緒發洩」的出口,甚至讓觀看者體驗那些在現實生活中不敢做的事情(比如對老闆潑水或怒吼)。Saucedo強調,微短劇的編劇必須放下「自我」與過往經驗,轉而根據數據來創作,直接提供觀眾想要的內容,不再需要婉轉表達。

泰國最大OTT平台TrueID CEO Winradit Kolasastraseni 表示,TrueID 轉攻短影片後,僅歷時三、四個月,微短劇的每月用戶已漲到130萬。因此,未來的經營策略是垂直整合內容、電商,並透過廣告模式變現,探索如何利用內容與商品結合的商機。

來自哈薩克的Yernur Rysmagambetov則線上分享了中亞市場的現況,旗下影音APP Qube 利用微短劇的優勢,高度個人化推播用戶屬意的內容,不再侷限於大眾題材(比如哈薩克最受歡迎的足球運動),反而針對冰上曲棍球、籃球等細分市場進行操作,成功吸引科技大學與航空公司投資相關題材短劇內容!

根據網路溫度計總監李韻晨的數據分析,社群媒體已成為影視內容聲量的主戰場。在國片聲量來源佔比中,社群討論度高達 76%,社群行銷的重要性對於影視作品的宣傳效果已超越新聞媒體的資訊來源。有戲娛樂總經理莊啟祥統計,根據2023年至2025年台灣電影院票房前15名,動畫片高達七部。其中,好萊塢動畫片僅佔 1.5 部(《腦筋急轉彎 2》、日系IP《超級瑪利歐兄弟》),其餘多為日本動畫。他進一步指出,動畫片已連續三年拿下臺灣電影票房的冠軍(2023 年《灌籃高手》、2024 年《腦筋急轉彎2》、2025年《鬼滅之刃》)。知名IP加上特典魅力帶動票房,莊啟祥強調,IP 的影響力在商業片操作中至關重要。

後疫情時代,國片反而愈加重視口碑與長尾效應。傳統好萊塢大片的最終票房約為首週末票房的3倍。以今年國片冠軍《96 分鐘》為例,首週末票房500萬,最終成長竟超過10倍,達到2.1 億!這類現象顯示,國片觀眾較少搶鮮首周觀賞,而是口碑發酵後才被吸引入場。

秀泰影城總經理廖偉銘面對短影音與串流的威脅,強調影廳建構特殊性的重要,透過設備升級、服務流程、劇院直播等,強化無法被家庭串流取代的沉浸式體驗。

OTT平台對於下片的國片反而扮演重要的「第二生命」角色,部分票房未如預期像是《查無此心》,在串流平台竟吸引更多人觀看。與會講者一致認為,OTT與電影院並非競爭,而是合作。電影院應提供無法取代的沉浸式體驗,而串流平台則當作第二戰場,共同延續作品生命週期。連串流巨頭 Netflix 也開始探索線下體驗(如 Netflix House),顯示 O2O( Online to Offline ) 策略正成為產業趨勢。

台灣大學副教授馮勃翰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AI技術正在大幅降低內容創作與製作的成本,帶來「內容創作民主化」,創作門檻降低也導致「內容洪水時代」的來臨。大量低價甚至免費的內容,導致付費意願下降,劇烈衝擊專業內容創造者,具有商業價值的製作門檻反而提高。面對稀缺性降低的挑戰,付費內容如電影將被迫升級,開創無可替代的獨特價值。馮教授建議內容升級的方向包括:強化沉浸式體驗、個人化、互動性,並可結合新技術(如VR/AR)或線下事件,創造超越傳統影視的觀賞體驗。他呼籲內容產業必須積極利用AI技術,提升演算法的個人化推薦精準度,以幫助閱聽大眾在海量內容中有效找到優質作品。同時,對於中高預算作品的投資,也應利用數據與AI進行事前測試與評估,取代過去單純依賴事後行銷的舊有模式。

更新時間2025.11.26 12:51 臺北時間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