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出版前的最後防線:記者出版前最該做的幾件事(示意圖由ChatGPT 5o生成)

出版前的最後防線:記者出版前最該做的幾件事

作者|外部公評人翁秀琪

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 / TrustLaw 於 2025 年出版的《A Journalist’s Guide to Safer Reporting》[1]提供了一套系統性的出版前風險檢核框架。本文嘗試以該國際版本為基礎,結合台灣的法制與實務經驗,轉化為本地記者與編輯可操作的工具,幫助新聞從業人員在追求真相的同時,守住法律底線、降低風險並重建社會信任。

誹謗與名譽侵權:查證是最好的防線

誹謗的本質是向第三人傳播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依我國《刑法》第 310 條,若為真實且關乎公共利益者不罰;而 2023 年憲法法庭進一步指出,只要記者採取合理查證、無惡意,即使內容不全屬實,也可能免責。

安全報導要點:

● 使用多重來源交叉驗證,避免單一說法成為依據。

● 保存採訪紀錄、錄音與文件,確保日後可追溯。

● 明確區分事實與評論,避免讀者混淆。

● 給予被報導者回應機會,並記錄聯絡過程。

實務案例顯示,揭弊報導若有公共利益且查證充分,即便遭提告仍可獲判無罪;反之,社群平台上的未查證指控,即便出自記者之手,也可能構成誹謗。

隱私權與個資保護:新聞自由的隱形邊界

我國《個資法》第 19 條要求資料蒐集應有特定目的並合理合法,第 6 條更嚴格限制敏感資訊(如病歷、基因、性生活)的使用。即使涉及公共人物,隱私報導若與公共利益無關,也可能違法。

採訪與報導原則:

● 確認資料來源是否合法、是否經同意。

● 採取「最小揭露原則」,避免不必要的個資暴露。

● 評估資訊與公共利益的關聯性。

● 對敏感資訊進行匿名化或模糊處理。

法院已多次判決媒體揭露病歷細節或播出偷拍影像違法,顯示新聞自由與個人隱私的衝突須謹慎拿捏。

保密消息來源與吹哨人:信任與風險的雙面刃

保護消息來源是國際新聞倫理的核心之一,而台灣在 2024 年底通過、已於 2025 年 7 月正式施行的《公益揭弊者保護法》,是首部專門保障吹哨人的法律。該法目前主要適用於政府機關、國營及受政府控制的事業機構,對純民間部門的保護仍待未來修法擴充。

若消息來源與機構簽有保密協定(NDA),記者在使用相關資訊時仍可能涉及契約或法律責任;因此在倫理與法律層面上,對消息來源的保護與資訊的公共利益之間,仍是一道必須謹慎拿捏的界線。

操作原則:

  • 與來源事先協議資訊使用方式:是否匿名、可否公開、可揭露範圍。
  • 使用加密工具與安全通訊軟體,確保資料傳輸與保存安全。
  • 對高風險來源採化名報導,避免出現可識別身分的細節。
  • 對具法律風險的內容,應與編輯或律師討論責任界線與應對策略。
  • 匿名揭弊若符合「公共利益」原則,可受《公益揭弊者保護法》保障;但媒體仍應自設更高標準的安全與保密措施,防止來源因報導而遭報復或訴訟追究。

著作權與 AI:生成時代的新挑戰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 52 條,「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之必要,在合理範圍內,得引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同法第 65 條進一步指出,合理使用不構成侵權,但應綜合考量利用之目的、性質與對權利人利益的影響。故媒體在報導時若未經授權使用圖片或影音,應確認引用範圍合理並註明出處,否則仍可能負侵權責任。

生成式 AI 的普及帶來另一重挑戰:生成內容可能抄襲、誤導或侵權,輸入機密資料更可能違法。

安全使用 AI 的原則:

● 明確標註 AI 協助產出之內容。

● 驗證 AI 所提供資料的真實性與來源。

● 不輸入未公開的機密資訊或個資。

● 將 AI 視為輔助工具,而非查證替代品。

兒少與弱勢報導:更高的法律與倫理門檻

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 45 條規定,新聞紙不得刊載過度描述強制性交、猥褻、自殺、施用毒品、血腥或色情細節之文字或圖片,以防害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媒體在處理涉及兒少的案件時,尤其是性剝削、暴力議題,除應遵守上述法制規定外,亦應取得監護人同意(或審慎評估)、尊重兒少意願、避免揭露可識別資訊、避免二次傷害與刻板印象再製。

我國《性別平等教育法》與《性別工作平等法》等反歧視法規,雖主要適用於教育與就業領域,但其精神均強調不得因性別、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等因素而歧視他人,體現出「避免歧視與刻板印象」的核心原則。在媒體與廣播電視領域,雖無明文法律直接規定「媒體對弱勢群體須避免二次傷害」,但多項新聞自律公約與業界指引皆要求報導時應避免偏見、歧視及再製刻板印象,以維護弱勢者的尊嚴與權益。此外,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十一條所保障的言論自由及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自由權利必然伴隨社會義務,媒體在行使報導自由時亦應避免濫用權力,以免侵害他人基本權利。

實務指引:

● 採訪中尊重受訪者尊嚴與意願。

● 避免使用標籤化或暗示性語言。

● 評估報導可能造成的潛在傷害。

● 提供被報導者表達與反駁的空間。

● 揭露兒少身份或以責備語氣處理受害者報導的案例,都曾遭裁罰或引發公眾批評,顯示倫理 失誤對媒體信任的嚴重衝擊。

出版前的安全檢核:讓風險止於刊出之前

出版前審查不應是可有可無的補救程序,而是新聞室的基本防線。特別是涉及貪腐、性暴力、機密文件、吹哨人資訊等高風險題材,應納入法律顧問審讀與完整檢核流程。

出版前快速檢核表(PPR Checklist):

檢核項目 核心問題

1. 事實查證 每一重要事實是否有證據支撐?

2. 多方來源 是否至少兩個以上來源交叉驗證?

3. 意見區分 事實與評論是否明確區分?

4. 回應機會 是否邀請被報導者回應並記錄過程?

5. 合法資料 個資與文件來源是否合法取得?

6. 公共利益 是否明確涉及公共利益?

7. 敏感處理 敏感資訊是否匿名或模糊化?

8. 弱勢保護 涉及兒少或弱勢是否採取額外保護?

9. 著作權 圖片影音是否標示出處或取得授權?

10. AI 使用 是否標明並驗證 AI 生成內容?

11. 法律審閱 高風險報導是否經法律審閱?

12. 紀錄保存 是否妥善保存採訪紀錄與文件?

新聞自由的另一面是責任

「我是否已盡了合理查證的責任?」

「這則報導是否對公共利益有正當貢獻?」

「有沒有誰的權益會被不必要地損害?」

這些問題,應該在報導刊出之前就問過一遍。

《記者出版前安全報導手冊》提供的,不只是風險防範工具,更是新聞專業演進的一環。在資訊爆炸與假訊息橫行的今天,只有同時兼顧真相、責任與安全的報導,才能重新贏得公眾信任,也才能讓新聞自由不被濫用,而是成為民主社會持續運作的基石。

[1] https://www.trust.org/wp-content/uploads/2025/07/A-Journalists-Guide-to-Safer-Reporting.pdf

更新時間 2025.10.22 11:27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