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由廣播金鐘獎得主馬世芳主持,並邀請神經科學博士李承宗,從科學角度剖析「噪音」的真實面貌。他指出,噪音的關鍵往往不在音量大小,而在於「不可預測性」與「缺乏控制感」。李承宗解釋,大腦為了應對這些突如其來的聲音,會持續分配認知資源,進而偷走我們用於專注,以及深度睡眠的精力,學會辨識並管理「耗電」的噪音,是提升生活品質的第一步。

當科學為我們揭示聲音的「減法」哲學,在第二集節目中,野地錄音師范欽慧則展現了聲音「加法」的豐盛與美麗。范欽慧在節目中分享了她在台灣山林間錄製的珍貴音檔,反駁了「寧靜等於沒有聲音」的普遍迷思。她認為,真正的寧靜,是能清晰聽見萬物生命脈動的狀態。 例如,節目中播放的宜蘭太平山小翼鶇與黃胸藪眉的鳴唱,是全世界獨一無二、屬於台灣中海拔的台灣之聲。此外,范欽慧還提及聲言與文化記憶具有深刻連結:一段風吹竹林的錄音,對歐洲聽眾而言是東方禪意的天籟,但對許多台灣長輩來說,卻喚起了童年對於「魔神仔」的恐懼記憶。這樣的差異反映聲景不僅是物理現象,更是承載集體記憶與文化情感的載體。

聲音,作為一種最直接、最能穿透人心的媒介,卻時常被忽略。「城市噪音」更是一項重要的永續發展議題。交通、工程、娛樂活動所產生長時間的大音量噪音,影響居民生活品質,亦容易引發多重身心健康問題。聯合國2022年報告指出「城市噪音」不僅侵蝕人類健康,也對物種多樣性深具威脅,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環境生態問題。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關注此議題,啟動藝術與永續─「城市聆聽」計畫,以「聆聽」為導引,透過加入與此議題具相對張力的城市活動「白晝之夜」,與曾獲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的「再拒劇團」聯手製作「城市聆聽」計畫首部曲《如如在耳》,同時規劃講座與Podcast,邀請來自公衛病理學、醫學、神經科學與野地錄音師等專家學者一起討論「噪音是甚麼」與「寧靜的力量」。Podcast《城市聆聽》希望從藝術與科學的雙重角度,喚醒大眾的聽覺素養。當我們學會聆聽,不僅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更能同理到其他物種的處境,進而建立一個更和諧、更具包容性的永續環境。
《城市聆聽》邀請聽眾擺脫視覺的紛擾,張開耳朵,重新學習聆聽,展開一趟溫柔對待自我與世界的內在旅程。
🎧 節目收聽連結EP1:
🟣Appple:https://mirrorvo.pse.is/89fygx
🟢Spotify:https://mirrorvo.pse.is/89fyjz
🟠鏡好聽:https://mirrorvo.pse.is/89fymu
🎧 節目收聽連結EP2:
🟣Appple:https://mirrorvo.pse.is/89fxbb
🟢Spotify:https://mirrorvo.pse.is/89fxkm
🟠鏡好聽:https://mirrorvo.pse.is/89fxv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