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防空系統密度在全世界可以說名列前茅,因為地小加上面對的威脅大,從愛國者三型及今年台北國際航太展公布的強弓飛彈負責攔截高高度的彈道飛彈外,天弓三型及愛國者二型擔任第二層的防禦,再來才是目前的陸射劍二、麻雀防空飛彈以及新採購的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而近程則以復仇者飛彈、捷羚防空飛彈、刺針飛彈以及有可能退役的35快砲來擔任。
仔細看上面的防禦系統,包含了高中低空的防禦,似乎沒什麼問題,但是防禦的手段是要看面對的威脅,台灣距離中國雖然有隔著台灣海峽,但最近處也就一百多公里,面對的威脅包含中國各式的短程彈道飛彈、遠程精準火箭、長程自殺無人機、巡弋飛彈等。從俄烏戰場的演示來看,混合型的攻擊是最難防禦,台灣建構的防禦之盾是否完整?
先從彈道飛彈來說,其成本高昂且數量有限,應該不會是攻台的主力,但卻有可能穿插造成防禦混亂,包含從內陸發射超高音速飛彈等,以烏克蘭的愛國者系統上能攔截俄羅斯的超音速飛彈來看,台灣在這方面應仍可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