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追求寬敞空間的購屋觀念,在現實壓力下逐漸轉變,現今市場上15至20坪的「小宅」已成為主流,尤其吸引年輕自住客群。然而,空間的壓縮是否也意味著生活品質的犧牲,甚至影響到未來的家庭規劃,成為年輕一代購屋族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走進一處權狀僅16坪的樣品屋,室內空間約10坪,設計師巧妙地將廚房、客廳及唯一的臥室規劃其中。臥室內僅能容納一張雙人床與基本的收納櫃,緊湊的空間格局,突顯了小宅居住的真實樣貌。這種「1+1房」的格局,雖然犧牲了空間的開闊感,卻滿足了部分購屋者「以空間換取時間」的需求。

房地產業者表示,面對不斷上漲的營建成本,建商在無法大幅提高總價的前提下,唯一的選擇就是「切小坪數」,以維持其獲利空間。「建商為了要符合成本,單價只能往上提升,但單價一高,總價就會過高,房子就賣不出去了,」一位業者解釋,「所以,建商只能夠把坪數切小,來符合營造成本,並且達到最低獲利條件。」
這種「越買越小」的趨勢,尤其在都會區更加明顯。年輕族群為了能在大城市中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往往被迫接受較小的居住空間。這不僅壓縮了居住的舒適度,也可能對未來的家庭生活帶來影響。當小宅成為年輕人購房的唯一選項時,不僅居住空間受限,更可能限制了他們對「家」的想像與期待。

小宅化浪潮下,購屋者在有限的空間內尋求最大化的生活機能,然而,長遠來看,當居住空間無法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甚至影響到日後的育兒規劃時,其潛在的生活品質下滑與家庭發展的限制,值得社會各界深入關注與探討。如何在有限的預算下,為年輕一代提供更具品質且永續的居住選擇,將是未來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重要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