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當媒體被AI騙 新聞專業的正當性堪虞(意象圖由ChatGPT5 生成)

當 WIRED 被 AI 騙:一場新聞專業的震盪與台灣的借鏡

作者|外部公評人翁秀琪

這不只是一次單純的誤判,而是一個深刻的警訊:即便是最熟悉數位文化的媒體,也可能在 AI 時代的詐騙手法前破防。

事件始末:AI 如何滲透進編輯室[1]

故事起點在於一封提案郵件。這位自稱自由撰稿人的作者,自我介紹專業、投件方式得體,選題也符合《WIRED》的調性。編輯在來回討論後,安排撰稿並簽定稿酬,文章順利於 5 月刊出。

疑點出現在 付款程序。這名作者始終無法提供正式身分與稅務資料,僅要求透過 PayPal 或支票收款。編輯開始懷疑,進一步檢視文字,發現文章細節含糊、無法追溯來源。雖然初步 AI 偵測工具顯示文章「不像 AI 生成」,但人工調查後,終於揭露這是一場 AI 假稿欺騙。文章隨即被撤下,並發表更正聲明。

《WIRED》在檢討聲明中承認:「對首次投稿者,編輯應要求高層審稿;對作者身份的確認也絕不能有疑慮。」這意味著,問題不僅在於 AI,而是 新聞流程的漏洞。

不止 WIRED,一場多家媒體的集體中招

此案並非孤例。《Business Insider》、《SFGate》、《Cone Magazine》、《Naked Politics》等媒體,也在同一時間遭遇相同「作者」投稿,並在事後撤稿。這名化名 Margaux Blanchard 的「AI 自由撰稿人」,投稿的題材五花八門,從《Minecraft 線上婚禮》到「虛構小鎮的社會實驗」,甚至「美國焚屍訓練場」故事[2]。這些內容看似新奇,但經查均為 AI 捏造,毫無真實性。

《Techdirt》評論指出,這起事件凸顯新聞業的結構性危機:在編輯部人力精簡、資源有限的壓力下,編輯對於看似合理的新鮮題材缺乏時間與能量深查,極易成為 AI 詐騙的受害者。[3]

《衛報》則強調,AI 不僅能寫出看似可信的文章,更能模仿專業投稿流程,「它知道怎麼寫一封提案郵件(pitch email),怎麼回應編輯的詢問,甚至懂得討論稿酬。」這意味著,新聞產製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被 AI 滲透。[4]

整體意義:當 AI 遇上新聞專業

1. AI 偵測工具不足以依賴

這次事件顯示,市面上流行的 AI 偵測工具仍不可靠。《WIRED》的編輯最初依賴自動化檢測,結果被誤導。這提醒我們:新聞查證必須回到人為,不能依靠機器判斷真假。

2. 新聞編輯室的人力與制度弱點

在大量裁員、縮編的背景下,編輯往往沒有餘力逐一驗證自由撰稿者身分,更別說逐條核實故事細節。AI 詐騙正好鑽進這個縫隙,製造「看似合理卻難以查證」的故事。這其實不是 AI 的勝利,而是 新聞專業資源被削弱的反噬。

3. 新聞倫理與信任危機

新聞的價值在於「信任」。當讀者得知連《WIRED》這樣的媒體也可能刊登假新聞,對媒體的信任就會進一步瓦解。正如《WIRED》自己反思的:「我們不只被 AI 騙過,更讓讀者的信任付出代價。」

WIRED事件對台灣媒體的啟示

對台灣媒體而言,WIRED 的這場 AI 詐騙事件無疑是一面鏡子。雖然我們尚未出現同規模的醜聞,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早已處於 AI 深度滲透的新聞環境之中。從地方小報到全國性新聞台,無一不面臨被 AI 假稿「混入」的風險。這樣的風險,不僅與技術有關,更牽涉到產製流程與新聞文化的結構性弱點。

首先,台灣媒體長期仰賴「通告文化」與「新聞稿改寫」來填補龐大的新聞需求,編輯人力有限,使得任何看似合理的稿件都可能在未經深查的情況下被快速刊出。一旦 AI 假稿進入這樣的流程,便極有可能被「照單全收」。因此,最迫切的改革,便是強化自由撰稿與供稿者的驗證制度。媒體必須建立起更嚴格的作者身分認證機制,例如要求投稿者提供可驗證的真實身分、過往作品樣本,甚至透過跨部門協作來進行查核,以避免單一編輯在時間壓力下做出錯誤決定。

其次,AI 的存在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透明度。對於使用 AI 協助寫作或翻譯的內容,媒體應該正視並主動揭露,而不是假裝它不存在。美國《紐約時報》已經制定規範,要求所有涉及 AI 的新聞工作都必須經過人工審核,並清楚標註。台灣新聞媒體若能建立類似的透明原則,讓讀者清楚知曉何時閱讀到的是 AI 協助產製的內容,不僅能避免誤導,也能在長期內累積信任。

更重要的是,新聞查證文化需要被重新喚醒。不能僅僅依賴「AI 偵測工具」或演算法來過濾假稿,因為這些技術工具並不可靠。真正的保障仍然是人力與制度的投資。台灣媒體應參考國際上的實踐經驗,例如「解決方案新聞學」(Solutions Journalism)[5],以及跨媒體調查合作平台,將查證重新納入日常運作,讓它成為新聞生態的基本功,而不是額外負擔。

最後,面對 AI 帶來的挑戰,公共媒體更需承擔起責任。在美國,PBS 與 NPR 正因失去聯邦補助而陷入危機。[6] 台灣的公廣體系,包括公視與中央廣播電台,應把握這個時刻,主動建立一套針對 AI 與新聞的公共問責框架,為整個媒體產業立下標準。商業媒體或許因市場壓力而無暇顧及,但公共媒體若能先行示範,便能在資訊混亂的時代,維持社會的基本信任。

換句話說,AI 並不是新聞業的終結者,真正的危機來自於新聞業自己是否願意正視挑戰、重建專業與責任。如果台灣媒體能從這場國際事件中汲取教訓,那麼 AI 的出現或許反而能成為一次契機,迫使媒體重新思考自身存在的價值,並找回那條最根本的信任之線。

信任的重建才是核心

這起《WIRED》的 AI 詐騙事件,讓我們看到 AI 不僅能寫文章,更能「扮演記者」。然而,它最終暴露的問題不是 AI 的強大,而是新聞產製流程的脆弱。

台灣媒體若要避免同樣的災難,重點不在於追逐最新的 AI 偵測工具,而在於 重建查證文化、強化編輯制度、落實透明揭露。新聞的價值,在於成為社會可以信任的最後防線。若這道防線也因 AI 而崩潰,那麼新聞業就不只是被「騙」一次,而是會逐漸失去存在的正當性。

[1] 同註2

[2] https://nypost.com/2025/08/22/business/wired-business-insider-delete-phony-articles-allegedly-written-by-ai/

[3] https://www.techdirt.com/2025/09/02/wired-business-insider-editors-duped-by-completely-bogus-ai-using-journalist-who-made-up-towns-people-that-dont-exist/

[4]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5/aug/21/ai-author-articles-wired-business-insider

[5] 「解決方案新聞學」(Solutions Journalism)是一種新聞取向,強調在揭露問題的同時,也深入報導可行的解決方式與成效,讓閱聽眾不只看到困境,更理解可能的出路。

[6] https://www.pbs.org/publiceditor/blogs/pbs-public-editor/what-youll-miss-when-its-gone/

更新時間 2025.09.08 10:59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