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桃園神社每年跨年舉辦敲鐘活動,吸引大批民眾參加。

從神社變成忠烈祠 桃園神社見證台灣認同轉變歷程

記者|王祥維

1972年台日斷交後,全台各地的神社大規模拆除改建,目前全台保存最完整的神社,只剩下坐落於桃園虎頭山的桃園神社。

桃園神社坐落於虎頭山,環境相當清幽。

桃園神社近年活化轉型,透過燈籠、鯉魚旗等裝置,以及舉辦日式祭典活動,讓民眾「一秒到日本」,吸引大批人潮。不過,在「忠烈祠」體驗日本文化,也引來批評聲音。

戰後,桃園神社改制為忠烈祠。(取自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今年95歲的簡子愛戰時就讀台北第三高女,她就讀桃園公學校時,每天一早都要去神社參拜、再沿著表參道(今桃園成功路)走回學校。原本的簡愛子因皇民化運動改名「綠野愛子」,戰後又改名簡子愛。

簡子愛重訪桃園神社,他就讀桃園公學校時,每天一大早都要來神社參拜。

因為空襲,她曾經從台北一路走回桃園,回憶「米機」壓境仍歷歷在目:「大廟(景福宮)那個彎彎的屋頂這樣,那架飛機這麼靠近,好像要壓下來!好大聲!……嗙嗙嗙嗙嗙,聽說一台卡車開過去,在掃射,就這樣掃射到我們這邊。」戰後,她的阿公,同時也是前桃園街長簡朗山一度因協助日本人,和辜振甫等人一同入獄。

要怎麼理解忠烈祠變成哈日聖地?年輕的文史工作者、「陽明一街實驗工坊」創辦人藍博瀚認為,過去的抗日前輩反抗的是「不平等」,他說:「如果他們知道台灣已經落實了他們當年希望的民主的話,或許用什麼樣的形式去舉辦這些活動,其實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個非常自由多元的選項吧!」

桃園神社委外廠商依照時令舉辦各式日本文化體驗,圖為夏越大祓祈福活動。

簡子愛(左)與陳凱鈞(右),日本時代受皇民化洗禮的台灣人,與新世代愛 好日本文化的台灣人,兩人討論起神道祭儀。

戰爭結束八十年,台灣因為複雜的地緣政治,始終籠罩在戰爭陰影中,戰爭從未遠離。鏡新聞在二戰結束八十年的此刻,推出《煙硝下的回聲》系列紀實影片,呈現戰爭的痕跡與記憶,也是通往和解之路的備忘錄。8/24日將播出第二集「神社」,聚焦全台保存最完整的桃園神社,呈現認同的多樣性。

▍《煙硝下的回聲:神社》

▯ 首播時間 ➠ 𝟎𝟖.𝟐𝟒 星期日 𝟐𝟑:𝟑𝟎 ▯ 重播時間 ➠ 𝟎𝟖.𝟐𝟔 星期二 𝟏𝟓:𝟑𝟎

ච 另一種注目𝐌𝐢𝐫𝐫𝐨𝐫 𝐃𝐨𝐜 ච

◍ 每週六、日首播 ◍ 鏡新聞86台、MOD 508台、鏡新聞YouTube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本文為涉己新聞)

更新時間 2025.08.22 14:15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