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美國健康照護記者協會(AHCJ)12 條健康新聞報導策略(圖表由Napkin AI生成)

面對錯誤的健康資訊:從美國經驗看台灣新聞報導的再思考

作者|外部公評人翁秀琪

2025 年 5月29日至6月1日,美國健康照護記者協會(AHCJ)年會在洛杉磯舉行,其中一場關於「如何面對報導錯誤的健康資訊」的討論會,提出了 12 條值得新聞工作者參考的策略。這些建議的核心,是將焦點從「糾正」(correction)轉向「連結」(connection),透過建立信任與理解來促進正確資訊的傳遞。[1]

美國健康照護記者協會(AHCJ)12 條健康資訊報導策略的核心精神[2]

研討會的專家提醒,記者要意識到媒體閱聽人的資訊接收並非全然理性,而是深受情感、身份認同與社群關係影響。因此,在面對錯誤資訊時,單純以「駁斥」、「糾正」為目標,往往會引發閱聽人的防衛心理,甚至加深立場對立。相對地,應嘗試以建立信任、同理理解為起點,創造對話空間。以下是這 12 條策略的重點:

謹慎選詞:避免直接使用「錯誤資訊」等帶有評價性的詞彙,可用「謠言」等中性表述降低防衛感。

驗證一切來源:即便是政府發布的資訊,也需查證科學依據與背景,防止「權威陷阱」。

信任閱聽人的判斷力:不隱藏爭議與不確定性,讓讀者理解真實世界的複雜性。

以同理心交流:用理解取代對立,不以「這是錯的」作為開場。

在熟悉的平台與語境中對話:使用閱聽人信任的管道或語言切入議題。

數據搭配個人故事:透過情感共鳴提升資訊的說服力與記憶度。

提供入門知識:為陌生議題建立理解的起點與延伸資源。

透明報導流程:解釋採訪動機、資料來源與驗證方式,拉近與讀者距離。

避免失衡報導:善用「真理三明治」技巧[3] ,先說正確資訊,再指出錯誤,最後重申正確資訊。

主動傾聽:用問卷、互動等方式了解受眾的需求與疑慮。

持續追蹤:延伸報導與後續解說,避免一次性報導後即淡出視野。

解釋科學過程:讓受眾理解科學的修正性與動態性,而非將更新視為前後矛盾。

這些原則雖針對健康與醫療議題提出,但其核心思維可廣泛應用於各類公共議題的新聞報導中。

與台灣新聞現場的對照

當我們將美國健康照護記者協會提出的策略與台灣新聞現場進行對照時,幾個亟待改善的結構性問題便浮現出來。

首先,台灣健康議題的報導往往被政治化處理。以 2021 年 COVID-19 疫苗施打初期為例,部分媒體在報導莫德納與高端疫苗時,經常採用帶有立場色彩的標題與敘事,例如用「實驗品」、「政治疫苗」等字眼,將原本應基於科學與公共利益的討論,轉化為藍綠對立的政治戰場。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削弱了資訊本身的專業性,也讓不同立場的閱聽人更容易拒絕接收訊息。若媒體能採取更中性的敘事與用詞,例如先從疫苗保護力與副作用的科學數據切入,而非直接套上政治標籤,將有助於降低立場對立帶來的理解障礙,讓健康資訊的溝通回歸公共衛生的核心。

其次,權威來源的單一化依賴也是長期存在的問題。台灣新聞在醫療報導上,長期高度依賴衛福部或地方衛生局的新聞稿與記者會訊息。這種方式雖能確保消息快速發布,但往往缺乏獨立驗證與背景分析,導致許多關鍵議題被忽略。例如 2023 年登革熱疫情期間,確診數據雖每天發布,但對「本土病例與境外移入的定義差異」、「通報延遲導致統計高峰晚報」等議題,媒體鮮少深入探討。以美國的經驗來看,即便是官方數據,也必須檢驗其採集方式、計算邏輯與背後假設,才能確保報導的完整性與公信力。

再者,台灣媒體對健康議題中的不確定性揭露不足。許多科學共識會隨研究進展而改變,例如 2022 年 WHO 對嬰幼兒 COVID-19 疫苗接種建議的調整,或 2024 年有關某些降血壓藥物長期副作用的新發現。然而,本地新聞多傾向以「定論式」標題吸引點閱,例如「某藥物百分百安全」或「追加劑必打」,卻不解釋研究仍在進行或學界仍存分歧。這種做法雖能在短期內獲取流量,卻在日後科學認知更新時,容易被指責為「前後矛盾」,進而削弱媒體的公信力與權威性。

此外,缺乏長期追蹤與科學素養教育,也是台灣健康新聞的一大缺失。報導多為事件驅動,例如 2022 年食安風波中針對某品牌油品的檢驗結果,熱度過後便迅速淡出媒體視野,鮮少持續追蹤後續改善措施或檢驗標準的變化。這與「持續追蹤」的新聞原則背道而馳,也讓媒體難以在科學議題上建立長期信任。同時,媒體很少系統性地解釋科學研究的方法與限制,導致閱聽人無法正確認識「研究更新」的意義與價值。

最後,情感與故事化敘事的運用在台灣呈現兩極化:要麼是冷冰冰的數字與統計,要麼是過度煽情的案例故事。 以 2025 年初藝人沈玉琳證實罹患白血病 的報導為例,有些媒體以詳細病情與家屬情緒為焦點,卻缺乏癌症篩檢、治療方式或公共衛生層面的背景知識;反之,也有媒體僅列出數據與醫療名詞,讓非專業讀者難以共鳴。美國經驗提醒我們,故事化敘事若能與數據分析相輔相成,不僅能引起情感共鳴,也能維持科學與事實的嚴謹性。

改善方向:從「糾正」到「連結」成為「信任的建構者」

面對錯誤健康資訊的挑戰,媒體的角色不僅是「真相的守門人」,更是「信任的建構者」。美國健康照護記者協會所提出的 12 條策略,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原則,幫助新聞工作者在資訊極化與信任流失的時代,找到與閱聽人對話的方式。對台灣而言,關鍵在於如何在政治高度對立、媒體商業化壓力與快速新聞節奏中,仍保有科學精神與同理心,從而建立起持久的公共信任。

在這條路上,媒體必須學會從「糾正」轉向「連結」,用透明、持續、尊重的態度,陪伴社會面對科學的不確定性與公共衛生的挑戰。唯有如此,健康新聞才能不只是資訊傳遞,更成為促進公共理解與民主韌性的力量。

[1] https://journalistsresource.org/home/covering-health-misinformation-what-journalists-need-to-rethink/

[2] https://healthjournalism.org/training-events/health-journalism-2025/program/

[3] 「真理三明治」(Truth Sandwich)是一種新聞與傳播策略,由語言學家 George Lakoff 提出,主要用於報導或澄清錯誤資訊時,避免在無意間擴散或強化該錯誤資訊。

它的做法像三明治一樣分成三層:第一層麵包(真理)先陳述正確且經過驗證的事實,讓讀者在一開始就獲得正確的框架與背景。第二層中間餡料(錯誤說法的簡述與澄清)在有了正確背景後,才簡要提及錯誤資訊,並立即指出為何它是錯的,包含錯誤來源、缺乏的證據或邏輯問題。第三層麵包(再強化真理)最後重申正確資訊,讓讀者帶著事實離開,而不是錯誤的印象。真理三明治實際的作法是:先陳述正確資訊 → 再指出錯誤並解釋 → 最後重申正確資訊,避免錯誤資訊在讀者腦中先入為主。

更新時間 2025.08.18 16:31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