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提到726開票之後,對於「好像有很多人跟自己的價值觀差這麼多」有些難過,認為國民黨肉搜人民個資,卻還是有這麼多人站在道德對立面支持他們;她透露這幾天沒什麼力氣出門,躺在床上滑手機時,蒐集很多反對罷免民眾的意見,稱雖然結果不如人意,「其實這是一場非常大型的公民課」,未來雙方仍有機會理解交流,有一天或許會達成共識。
阿美接著以理性角度分析,民眾投下不同意罷免的4大原因,分別是「大罷免是政治鬥爭」、「不能等4年後再選?」、「不能沒有監督制衡的力量」及「認知作戰」。她表示很多投不同意票的民眾,認為罷免行動是民進黨主導,主要是為了奪下立法院多數席次,達到完全執政;另外也有部分人相信,這是公民主導的行動,但認為公民被民進黨所利用。

阿美也提到同意與不同意罷免兩派,彼此對立委及人民的權利理解不同,部分基層的聲音認為立委地方服務做得不錯,也有爭取經費,不是完全沒在做事,應該要給他們完整4年做完任期,因此沒有罷免的必要;不過支持罷免方更在乎的是立委在國會的表現、是否有符合程序正義等,也認為罷免權是憲法賦予的權利,不該吞忍4年。
另外,民眾對於監督制衡的期待與社會動盪的不安感,驅使他們投下不同意罷免,認為大罷免造成國家混亂、加深社會對立,讓國會監督力量失衡,他們不希望失去監督的力量,覺得執政黨需要監督。
阿美提到,認知作戰包括普發現金1萬、中共入侵等議題,中共透過長期輿論環境,以假訊息、網路操作讓民眾接受親中或疑美論的敘事,而支持罷免與反對罷免兩方對於「中共對台侵略」的理解完全不同。
阿美最後強調,並不是所有投下不同意罷免的人,就是我們的敵人,只要還有意願去互相了解彼此在想什麼,就永遠有機會展開更多的對話,對於8月23日第二波罷免投票,她鼓勵大家出門投票表達自己的聲音,感性告白:「我還是相信我們沒有這麼不一樣,不管你投同意還是不同意,我都相信大家是愛台灣的,只是可能愛台灣的方式不太一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