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川普遇襲、美軍硫磺島升旗。(左圖:Evan Vucci/AP、右圖:Joe Rosenthal)

重大意外事件中,掌鏡的攝影記者如何透過影像客觀報導

作者|外部公評人 翁秀琪

美國總統競選人川普在賓州遇襲後,資深攝影記者,同時也是知名攝影家的林亦非(Lam Yik Fei)[1]隨即在臉書上貼出〈說多兩句〉一帖[2],引發諸多討論。林帖中的以下這兩段是重點:

「第一眼看到Donald Trump受槍擊的照片,當然是美聯社Evan Vucci和其他在同一位置拍攝的照片,他們都很出色,我也相信他們的照片會放進歷史成為經典。

但同時我也開始有點警惕,站在台下仰視Donald Trump的角度,背景的美國國旗和在特勤局人員掩護離開下仍然堅持向群眾舉起手喊話的Donald Trump,絕對理解這和之前所說政治人物面對攝影記者的「設計」是不同的,這次是突發事件,很多地方是不能預料。但攝影記者們應該都會預視到,當這三個視覺元素同時出現,就很有可能產生「英雄化」被攝者的照片…」

針對此一重大事件,美國的知名媒體如紐約時報或華盛頓郵報,選擇刊出沒有國旗此一元素的照片,時代雜誌選擇刊出有國旗元素的照片。美國媒體這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也引發了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媒體刻意把國旗元素排除,反而凸顯了媒體的政治立場,有人則主張把國旗留下,可以凸顯槍擊暴力其實也是對美國民主的一種傷害。前者是不希望「英雄化」川普,後者則可能認為這樣才能保留「新聞現場的真相。」

另外有人在臉書上PO出一張攝影記者Anna Moneymaker[3]拍攝到的,川普倒在地上的照片,認為這可能是更客觀的呈現方式。這是一張攝影記者以「平視」角度攝得的照片。

為什麼一張照片如何呈現會比較客觀,可以引發這麼多不同的看法,基本上這是與影像的文法有關的。如果從符號學的角度[4]來分析,鏡頭所捕捉到的形象或聲音是符號具(signifier),而人們對於這些形象或聲音的定義,就是符號義(signified)。例如:臉部的特寫代表「親密」,中景掌握的人體大半身代表「個人關係」,如果是遠景的背景與演員,則代表的是「環境、範圍,和距離」。

另外,攝影機從下往上拍的「仰拍」,代表「權力、威嚴」。攝影機由上往下拍的「俯拍」,代表「渺小、微弱」。攝影機鏡頭移近的「溶入」,代表「注意、集中」。影像漸顯於螢幕的「淡入」,代表「開始」。影像漸消失於螢幕的「淡出」,代表「結束」。從一個影像套接另一影像的「切」,代表「即時、興奮」。影像拭消於螢幕的「拭消」,代表「強行終止」。

透過符號學的分析方式,美聯社Evan Vucci和其他在同一位置記者拍攝的照片,都是一種攝影機從下往上拍的「仰拍」,代表「權力、威嚴」,的確有可能會產生英雄化川普的效果。反之,攝影記者Anna Moneymaker 拍攝到的,川普倒在地上的照片,是一張平行視角的照片,可能是一般認為更客觀的呈現方式。

另外,也有人拿美軍在硫磺島的照片[5]和此次美聯社Evan Vucci拍攝的照片比較,認為兩張照片都是三角構圖,而三角構圖[6]通常會營造一種「穩定」的視覺效果。更有國內媒體預言,硫磺島升旗照片因為紀錄了美軍在二戰中的戰績與戰情,獲普立茲新聞攝影獎,此次美聯社Evan Vucci拍攝的照片因為其對於此次美國大選可能產生的影響,應該也會獲得普立茲獎的肯定。 其實,如果詳閱維基百科對於硫磺島升旗事件的紀錄[7],可以看到這張獲獎的作品其實是「擺拍」的成果。 「擺拍」符合客觀的定義嗎?

經過上述分析,本文無法預測美聯社Evan Vucci拍攝的照片是否真的能夠獲得普立茲獎的肯定,但是認為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進一步深思。

首先,所謂「客觀」的定義是甚麼? 影像(不管是平面攝影或是影片)要如何達到客觀? 客觀是可能的嗎?

當不同的媒體及攝影機是被「安排」在某個固定的位置上,攝影機/記者的觀點(point of view)要如何達到客觀? 「擺拍」符合新聞專業的客觀標準嗎?

當攝影記者認為自己拍攝的照片或錄製的影片可能產生重大的正面或負面的效果時,他該如何對待自己的作品? 逕自發表,捨棄,或利用各種科技予以改製後發表?

最後,客觀相較與主觀,對於新聞專業而言,是一種較佳的價值嗎?

我們很期待看到Evan Vucci拍攝的照片獲得普立茲獎的肯定,更期待看到評審對於這件作品的評價與評語。

[1] 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book-hong-kong-extradition-law-anniversary-lam-yik-fei?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28pFU2AT0TFq02RjhEFRw5kgwkfOBTuStQIUOb7bIZPLkbhM34h6qqhuk_aem_6J0wPwMGM16GRuX725z-Kg

[2]https://www.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60634415944332&id=573204331&rdid=kivSLoScVsBckbUu

[3] http://www.annamoneymaker.com/contact-1

[4] Arthur Asa Berger著,黃新生譯(民81初版)。《媒介分析方法》。

台北:遠流傳播館6。特別是第1章,記號學分析方法。

[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1%AB%E7%A3%BA%E5%B3%B6%E5%8D%87%E6%97%97

[6] https://snapshot.canon-asia.com/tw/article/zh_tw/part-2-composition-basics-main-theme-038-sub-theme-and-triangular-composition 「三角構圖,就是在照片構圖時呈現或運用三角形。寬邊在下的三角形由於底部闊大,可構築出視像穩定感。」

[7]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1%AB%E7%A3%BA%E5%B3%B6%E5%8D%87%E6%97%97

更新時間 2024.07.18 13:43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