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麵包業者製作無添加蛋糕,並讓孩子們實際參與製作過程,以便更加認知究竟吃了什麼。

無懼迴避與反彈 鏡新聞專題奪《消費者報導》最大獎

記者|林妏緹

吳亭儀回憶,採訪過程從食品產品一路回溯產地追查,發現不論是食品生產者、製造者與販售者,面對這個議題,大多數的受訪者私底下都很願意聊,但一面對要在鏡頭前說,就直接被打槍。吳亭儀說:「我們雙管齊下,一方面深入產銷現場了解實情,同時尋找願意在鏡頭前公開製作流程的受訪者。經過無數次的電話聯絡,反覆討論拍攝的內容,消除他們的疑慮,才有辦法使這1小時的食安專題完整呈現。」

採訪團隊隨著衛生局稽查團深入抽檢過程。

如同專題中提到的,國內光是合法的人工食品添加物就有近800種,更別說複方添加物的組合就超過10萬種,因此當吳亭儀決定製作這個專題時,就下定決心,不能讓民眾看完最後覺得「難道什麼都不能吃嗎」?重要的是喚醒民眾的自覺。

燒烤店的麻糬大受歡迎,但部分卻內含歐盟禁用的二氧化鈦。

為了克服這些專業知識,在專題籌備期,吳亭儀就花了許多時間跟醫師、營養師、食品科技教授請教相關問題,「我連衛生局的稽查人員都不放過,與他們進行多次的討論,同時還找了一堆國內外研究報告與相關法規」。

拿回飲食主導權 記者嘆「瞭解越多越買下不去」

吳亭儀坦言,在完成專題之後,由於對於食品添加物瞭解更多,讓她在挑選食物的標準也提高。她感慨的說:「有一個晚上,因為我的小孩腸胃炎,為了要幫他挑吐司,我站在貨架前看了好久,走了好幾家店,挑了好久卻遲遲下不了手。」

食品安全是很多國人重視的議題,許多家長更是努力為下一代做食農教育。

在專題播出之後,吳亭儀也收到不少觀眾反饋,讓她發現原來有好多人願意朝著健康飲食的方向努力,也很願意接收這方面的資訊,只是礙於相關的報導或文章並不多。「我很開心我的報導能讓大家長知識,由於食品科技涉及的範圍實在很廣,雖然因應1小時的專題時間,已經刪減了一些更深入的內容,但播出的內容絕對是精華中的精華,是很實用的知識,歡迎大家一起來進修」!此外,吳亭儀也向專家們喊話,希望熟知食安的專家們能有信心多多撰文,讓消費者獲得更多寶貴的資訊。

(本文為涉己新聞)

更新時間 2023.11.28 10:3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