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廣告

廣告

人命換經濟? 揭習近平為何髮夾彎解封

記者|范益華、呂紹伯

14億人口帶來的龐大消費,加上企業新創價值,外資熱錢蜂擁,曾經讓中國經濟成長率,飆上傲人的雙位數,但近年來,中共對市場經濟的緊縮監管,以及防堵疫情的嚴厲封控,親手摧毀了這座萬丈高樓。中經院大陸經濟所所長劉孟俊:「房地產這個產業裡面,從上游比如土地開發到建設,一直到物業的管理,乃至於內部的裝修,對於他的GDP的貢獻是20%到接近30%,房地產的泡沫化的因素,平台經濟裡面的一些監管,都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

《央視》新聞轉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當前我國(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盪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12月中,在北京舉行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目前中國經濟,的確遭遇重大挫折,讓習近平開始思考 2023全新部署。《央視》新聞轉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和過去的「資本管制、反壟斷」路線大不同,中共政策說變就變,不僅轉向支持民營企業,擴大內需消費,也鬆綁對房地產投資的限制,更要吸引外資回流,是想藉此穩固政權嗎?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吳瑟致:「『經濟』是中共在1949年建政之後,在1980年代開始成了他能夠維繫政權,以及這個執政的正當性,最重要的一個權力的來源,習近平在這一年當中對於所謂的,數位經濟的管控監控等等,這些原本具備有產業創新的一個動能,民眾也不太期待了,所以他開始轉變他的『國進民退』的策略,也就是說開始再吹捧一下民營企業,以及吹捧一下所謂外資企業的重要性。」(完整版請觀看影片)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

更新時間 2022.12.27 21:25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