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廣告

廣告

媒體報導選舉新聞,公平與平衡是首要專業原則。 (圖片來源:鏡新聞合成)

公平與平衡是處理政治新聞最高專業指導原則:從一個申訴個案展開討論

作者|翁秀琪

<<鏡新聞>>外部公評人特別申訴信箱 ombuds@mnews.tw 於2022年10月31日下午3:53分接到一位X先生的申訴信函[1],公評人辦公室於收到申訴信函後,分別於11月2日和8日回函X先生,請其依特別申訴辦法規範提供真實姓名與聯絡方式,並說明公評人辦公室如果接受申訴案後的處理方式。 辦公室於11月9日收到X先生回函,表示其人現在在國外工作,不方便提供真實姓名與連絡電話。

根據《鏡電視新聞台外部公評人受理特別申訴作業流程準則》及官網公評人專區「申訴流程」,外部公評人所收受特別案件,若內容未具體指涉特定新聞報導,或未能提供全名及聯絡方式,依照公評人申訴辦法,本可視為逕不受理案件。 然審酌本件申訴者X先生的意見或可對《鏡新聞》的新聞製播有參考價值, 公評人最終仍決定針對來函申訴內容約訪新聞部相關人員進行了解。

綜觀本案申訴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重點,可以參考「公評人特別申訴案第一階段查核流程表」[2]:

1.申訴者認為鏡新聞應增加軟性新聞的比例、體育新聞(特別提到中職、關懷弱勢之相關新聞;

2.政治新聞應盡量維持中立(有時藍多於綠,有時綠較多);

3.調查報告受訪者宜注意政黨比例。

其中的第2和第3項,均與政治新聞如何維持中立,新聞報導如何注意政黨比例的平衡有關。 公評人為進一步了解《鏡新聞》在處理政治新聞的製播原則,於11月16日約訪了《鏡新聞》新聞部的兩位總監,針對X先生來信中指出的三點意見進行了解。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約訪後,得到以下回應 :

1、《鏡新聞》新聞部處理新聞的原則,並不會依據新聞類型(例如是否為硬新聞或軟新聞,是否為消費新聞或體育新聞),主要是看新聞的重要性。如果體育新聞是重要的就會加以報導,例如11/05的世足體育場,11/06的太空人奪冠,11/08的雲豹簽魔獸,11/09魔獸來的內幕等等,都有處理。 所有新聞的選擇,都是依照新聞是否具重要性而定。當然因為目前進入選舉最後階段,難免人力會配置較多給選舉新聞,因而排擠了其他新聞的份量也是可能的。

2、有關政治新聞藍綠比例的問題,《鏡新聞》新聞部處理政治新聞的原則是「議題導向」,而非政治人物或政黨取向。 例如,會處理林智堅論文新聞、高虹安助理費新聞,處理時,也會盡量多元衡平。 取決重點在於議題,而非民進黨林智堅,或民眾黨高虹安。

3、調查報告受訪者的安排,負責的主管都會注意到各黨政治人物約訪的比例,惟最後是否能邀訪成功,則不取決於《鏡新聞》新聞部,而是取決於邀訪對象的意願。 以台北市三位最重要的市長候選人為例,黃珊珊女士和陳時中先生答應受訪,蔣萬安先生就婉拒受訪。新北市的侯友宜先生表示沒有意願,桃園市的張善政先生未予回應,台中市的盧秀燕女士表示選後可以考慮。

從上述《鏡新聞》新聞部處理政治新聞的原則看起來,或許媒體在報導新聞時,不以「人」或「政黨」為報導思考的「單元」,而改以「議題」作為思考的出發點,確實可以迴避掉以往賽馬式的選舉新聞報導,進一步討論可以參見翁秀琪,<平衡報導、公平原則實務上面臨的困境>。 翁文中指出兩個重點,其一、應該以公共新聞學的報導方式取代賽馬式的新聞報導。而「所謂公共新聞學的報導方式,就是主張將選舉報導的內容回歸到選民,將選民關心的議題作為報導的重點,而非只注意候選人的民調報導。」

https://www.mnews.tw/story/20220926ombuds001

其二、是主張以「觀點」而非「人」或「政黨」作為報導的單元。

《鏡新聞》在調查報告受訪者的安排所遭遇的限制,是所有依賴影像說故事的媒體所遭遇的共同困境: 雖然媒體想要儘量公平地採訪到不同黨派的政治人物,但是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取決於受訪者的意願,媒體只能儘量說服,或靠著與消息來源過去所建立的關係來取得採訪機會。這部分的學術討論,在「媒體如何與消息來源互動」,以及「人情關係在媒體與消息來源互動」這兩個領域,過去都已經有相當充分的研究和討論,在這個以實務運作為導向的版面上,就不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參閱註釋中的幾篇論文。[3] 簡單地說,記者和消息來源(例如政治人物或任何受訪對象)之間的關係,就像是跳探戈的兩方,有時是記者主導,有時又換做消息來源主導,其間的關係眉角展現的是一種權力關係,而在東方文化中,「人情」與「面子」就是權力來源的核心,相關討論可見於黃光國的研究。[4]

[1] 信函內容表示:「我是從第一天試播就開始看鏡新聞的X先生。因為喜歡你們的新聞編排,鏡面,還有主播群,所以現在還在持續觀看。不過我最近發現一些新聞內容還有編排跟剛開始有差別,因此我希望可以透過這個信件來做反應,希望你們可以注意一下。

我發現最近的新聞編排都比較偏硬性的新聞,像是政治。我知道大選即將到來,所以近期的政治新聞會比較多一點。但是除了硬性新聞,我覺得可以增加軟性新聞的比例。像是我看鏡新聞YT聊天室最喜歡觀看的體育新聞最近很明顯減少或甚至沒有報導。現在MLB舉行世界大賽,而卡達世足賽馬上就要開始了。我看很多觀眾都很喜歡看的中華職棒最近都沒有報導了,希望可以增加體育新聞的比例來滿足這些觀眾,因為很多都是鏡新聞忠實的觀眾。

另外,鏡新聞以前很常播暖心還有關懷弱勢的新聞,但這項消息現在大多都是只能透過2330的紀錄片時段看到了。希望在daily news可以看到多一點這種新聞。

最後,我看雖然政治新聞大多都還是儘量維持中立原則,但希望你們可以注意一下比例。有時候藍的新聞會比綠的多,但有時候綠的比例會比藍的多,而這我都在新聞報導內或當日的新聞選材都可以看得到。另外,目前調查報告的政治受訪者大多都是綠營,也希望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陣營接受訪問,即使冷門的也可以。

希望這個e-mail可以提供一些建議,如果還有什麼需要補充的歡迎回覆告訴我,謝謝。

X先生」

[2] 針對X先生的申訴,公評人辦公室於2022年11月7日由辦公室主任羅君涵指導辦公室同仁製作「公評人特別申訴案第一階段查核流程表」,經公評人調整內容後定稿。

[3] 1999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臧國仁、鍾蔚文、楊怡珊<新聞記者的社會智能:再論記者與消息來源之互動>。 http://ccstaiwan.org/paperdetail.asp?HP_ID=803

臧國仁(1994)。<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的互動關係—系統理論的觀點>,<<人文及社會科學>>,五 卷二期: 264-284。file:///C:/Users/m0887.MNEWS/Downloads/EJ0005-199507-011129_1%20(1).pdf

翁秀琪編、著(1997)。 <<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 三民書局。

陳雅惠(2021)。<建構新聞工作者傳播工具與人脈互動的架構:從社會資本交換與再媒介化之考察>。<<新聞學研究>>,第一四七期:頁 53-99。file:///C:/Users/m0887.MNEWS/Downloads/147-2%20mcr1_20210731_compressed.pdf

[4] 黃光國、胡先縞等(2010)。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711290

更新時間 2022.11.23 15:01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