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耀南專欄:從DeepSeek到寒武紀都是中國編排的科技幻象敘事
作者|鏡報
洪耀南/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
2025 年,中國股市正上演一場由政策導演、市場配合的「科技幻象」。繼 DeepSeek 與創辦人梁文鋒之後,下一位被推上神壇的主角是寒武紀科技(Cambricon Technologies)。創辦人陳天石、陳雲霽兄弟的「AI 故事」被媒體塑造成新時代的科技英雄,股價也在官方敘事與資金炒作的雙重助力下飆升至歷史新高。一度,寒武紀甚至超越貴州茅台,成為中國新「股王」。
這場資本盛宴,表面上是科技實力的勝利,實則是國家意志投射下,經濟焦慮集體情緒的具象化。問題是:這真的是突破?還是一場精密設計的敘事工程?
股王更替:從消費紅利到科技敘事的轉場
8 月 28 日,寒武紀股價收於 1,587.91 元,單日大漲 15.73%,市值一度突破 6,600 億人民幣。媒體立即鋪天蓋地報導「寒武紀超車茅台」,將其包裝為中國經濟從「消費時代」跨入「科技時代」的歷史標誌。
但這場股王更替,並非源自市場自由選擇,而是國家敘事的精心安排。茅台象徵的是消費升級與避險資產的「存量經濟」;寒武紀則被賦予突破美國科技封鎖的象徵意義,被宣傳為「中國的輝達」。這不只是個股輪動,而是一場以政治需要為驅動的金融敘事。「寒武紀不是超越茅台的勝利,而是中國經濟焦慮的投射;它的股價,更多是幻象,而非創新。」
低基期製造的「倍數神話」
寒武紀的確繳出亮眼財報:2025 年上半年營收達 28.81 億元,年增 4,348%;淨利潤 10.38 億元,實現由虧轉盈。表面驚人,實則建立在極低的基期上——2024 年同期營收僅 0.6 億元,幾乎從地板起跳。
更誇張的是估值:前瞻本益比 235 倍,滾動本益比高達 5,100 倍,市帳率逼近 92 倍。這已遠遠超出理性定價的邏輯,進入以敘事驅動的群體狂熱階段。
一句話總結:寒武紀的股價飆升,與其說是科技驅動,不如說是敘事堆疊;與其說反映基本面,不如說是對未來幻象的本夢比狂熱下注。
政策托市:當股市成為經濟修辭的工具箱
在基建熄火、房市低迷、出口受阻的結構性困境中,中國經濟面臨全方位壓力。此時,股市被賦予新的功能:撐信心、穩數據、講故事。
國家隊資金入場、ETF 托市策略、媒體話術鋪天蓋地,共同製造出一波「科技牛市」幻象。寒武紀的暴漲,正是這場由政策編劇、市場表演的金融劇場最佳樣本。
流動性洪水中的指定主角
寒武紀之所以能在眾多科技股中脫穎而出,離不開當前資金環境的推波助瀾。利率下行、160 兆元的家庭存款缺乏投資出口,房市失色後,股市自然成為資金新出口。
在這波資金洪流與敘事操作形成的合力下,寒武紀成為被「指定」的明星主角。它不是唯一的科技公司,卻是唯一站上聚光燈的那一位。
泡沫的陰影:一場政策驅動的過山車
寒武紀股價在 8 月 28 日創高後,隔日即回跌 6~8%。公司隨即發布風險提示公告,坦言股價已遠離基本面。這一幕,彷彿是一齣「政府推高、企業降溫」的荒謬舞台劇。
短期內,政策行情仍可能延續;但從中長期看,寒武紀是否真能挑戰華為、突破製程與產能瓶頸,仍充滿變數。一旦敘事冷卻,股價終將回歸現實。
結語:當科技成為經濟焦慮的投射
寒武紀超越茅台,表面上似乎象徵中國正式從消費驅動轉向科技驅動的新篇章。但事實上,這場轉向並非市場自發,而是國家出手編排的金融敘事。
中國真正需要的,是經得起全球供應鏈驗證的技術實力,而非靠敘事炒作堆出來的市值泡沫。當科技被綁上政策的馬車,當股市變成數據修辭的工具,寒武紀的高點,或許不是勝利的標誌,而是泡沫的開場序曲。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林忠正專欄:台積電應對川普的「有限妥協」之路
紀永添專欄:台灣正在研發的長程反艦巡弋飛彈是什麼東西?
鄭任汶專欄:「受閱一次不負一生信仰」 國民黨辜負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