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外交挫敗, 可以折射出中國外交面臨的基本困境。東方IC

王丹專欄:「中立者」形象瓦解──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外交挫敗

作者|鏡報

王丹/流亡海外中國民運人士、〈對話中國〉智庫所長

日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公開講話中明確表示,中國不會成為烏克蘭戰後安全保障與重建的合作方。對中國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句外交場合的拒絕,而是一次深刻的象徵性打擊:它昭示著中國長期經營的「中立者」形象正在瓦解,同時也意味著一個規模龐大的戰後市場正與中國無緣。

中國近年來在國際舞台上努力強調「和平」、「斡旋」與「不選邊」,試圖在俄烏戰爭中扮演一個調停者的角色。然而,在烏克蘭這個最直接的受害者眼中,中國並不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夥伴。澤倫斯基的話,實際上凝聚了基輔對中國長期不滿的情緒。烏方看見的是真實的中國行動:中國公民加入俄軍作戰,中國工業製品和雙用途設備源源不斷流向莫斯科,中國外交官在國際場合替俄羅斯開脫,甚至還有人指控北京遊說其他國家不要參與瑞士和平峰會。對烏克蘭來說,這些都不是「中立」,而是傾斜。於是,當澤倫斯基公開宣告「中國不會是我們的保障國」時,這並不是突發的情緒發洩,而是長期累積的不信任一次性爆發。

這對中國來說,是一次實實在在的外交挫敗。失去烏克蘭的信任,本身或許在雙邊關係上並不致命,因為中國並不是基輔的主要援助者。但問題在於,這一拒絕的象徵性影響遠超本身:它讓中國在國際社會面前被排除在「和平框架」之外,甚至被視為侵略者的同盟。這種印象的固化,對中國長遠的外交戰略來說,後果深遠。

更值得關注的,是烏克蘭戰後龐大的重建市場。根據世界銀行、聯合國、歐盟委員會與烏克蘭政府的聯合評估,截至2024年底,未來十年烏克蘭的重建與復甦總成本高達5240億美元,約為其名義GDP的2.8倍。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相當於整個歐洲戰後最大的經濟重建工程。更重要的是,這並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持續十年的長期市場。烏克蘭每年大約需要400億美元以上的重建經費,涵蓋住房、能源、交通、教育、除雷、基礎設施等方方面面。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本應是中國企業大展身手的舞台。畢竟,中國在基建、能源和通信領域擁有成熟的技術和價格優勢,「一帶一路」沿線的許多工程都展現過中企的效率和規模。如果能夠參與烏克蘭的重建,中國企業有望獲取可觀的合約,進一步拓展在歐洲的市場影響力。對中國而言,這不僅僅是商業利益,更是一次通過「重建歐洲」來改善國際形象的機會。然而,澤輪斯基的一句拒絕,幾乎斷絕了中國在這個領域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歐盟與美國正在積極籌組重建資金池,歐盟更已推出超過100億歐元的私部門投資基金,專門支持烏克蘭重建專案。歐洲公司、美國公司乃至日本、韓國的企業,都準備在戰後分一杯羹。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裡,中國被象徵性地排斥在外,將意味著在未來十年的歐洲經濟版圖中,缺少了中國企業的身影。這不是單純的市場損失,而是對中國國際經濟戰略的一次削弱。

更嚴重的是,這種象徵性的外交挫敗會引發連鎖反應。首先,它瓦解了中國在國際上反覆強調的「中立」敘事。當戰爭的直接受害國公開指責中國並拒絕其參與時,中國的「和平促進者」形象便失去了最基本的可信度。其次,它加速了歐洲對中國的不信任。歐盟與烏克蘭已經深度綁定,當澤連斯基否定中國時,布魯塞爾有了更多理由將中國視為「與俄羅斯站在一起的力量」,從而在科技、貿易和投資方面採取更嚴厲的限制。

此外,這也會影響中國在全球南方的外交推廣。中國一直希望在非洲、拉美、中東推銷「和平」與「發展」的敘事。但當烏克蘭這樣一個戰爭受害者公開拒絕中國,其他國家難免會質疑:若中國真的如此中立與可靠,為何受害方完全不信任它?這會削弱中國在第三世界的軟實力,使其外交說服力打折。

長遠來看,這一挫敗將強化「中俄結盟」的國際印象。烏克蘭的表態,會被外界視為證據,證明中國事實上與俄羅斯站在同一陣營。這種印象的固化,會讓美國更容易把中俄捆綁在一起加以圍堵,也會讓歐洲更願意追隨美國的腳步,在科技封鎖、供應鏈重組、戰略佈局上排除中國。這種戰略後果,對中國比單純失去一個市場更具危險性。

從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外交挫敗, 可以折射出中國外交面臨的基本困境:它既不願意放棄與俄羅斯的戰略合作,又想要維持與歐洲的經濟聯繫,還希望在全球南方推銷「和平」形象。但當這些角色相互衝突時,北京的「兩面戰術」便顯得難以為繼。澤連斯基的表態,只是把這一矛盾公開化,讓全世界看到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尷尬與無力。它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當一個國家在重大國際危機中選擇含糊與偏袒,它就很難在戰後談判與重建中獲得信任。烏克蘭對中國的拒絕,不僅是烏中關係的降級,也是對中國整體外交戰略的一次嚴峻考驗。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王丹專欄:中國是一個佈滿「情緒地雷」的社會
王丹專欄:中國企業家的冬天在夏天來臨
烏克蘭的命運被捏在強權國的手中
更新時間 2025.08.28 13:3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