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普發1萬/頂不住發錢壓力引台派不滿 賴卓體制留校察看?

作者|鏡報

賴政府確定普發現金1萬元,有許多原本與民進黨一起批評普發現金的支持者,對其立場大轉彎感到不滿。對此,一名綠營立院黨團幹部告訴《鏡報》,726之後黨內雖對普發現金砲聲隆隆,但府院很快就把議題帶回討論,讓綠營內部幾乎沒有什麼情緒反彈,黨團也未聽到對「賴卓體制」有何批評。不過,閣揆卓榮泰19日在立法院答詢時說,「希望未來任何人擔任行政院長,和立法院之間,就預算審查,能夠依照憲法和法律精神」。卓的這番言論又讓外界有解讀空間,是否「留校察看」中?

民進黨黨內目前大致呈現「尊賴挺卓」氛圍,但據了解,黨務和內閣人事調整已箭在弦上,在8月28日公投日結束之後隨即啟動。目前已有消息傳出,內政部前部長徐國勇將接任民進黨秘書長,而幾個部會首長也被外界點名下台。

卓榮泰是否續任閣揆,曾一度引起討論,近日又被台北市長蔣萬安推薦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組閣而炒熱話題。據了解,綠營各派系都力挺賴卓體制繼續領導,不過,卓榮泰昨在立法院答詢時,提及「希望未來任何人擔任行政院長」,此番言論留給外界許多想像空間,猜測是否為內閣總辭埋伏筆?

卓榮泰19日在立法院答詢時,提及「希望未來任何人擔任行政院長」,讓外界猜測是否為內閣總辭埋下伏筆?(資料照片/李智為攝)
卓榮泰19日在立法院答詢時,提及「希望未來任何人擔任行政院長」,讓外界猜測是否為內閣總辭埋下伏筆?(資料照片/李智為攝)

回顧7月11日,正值726大罷免前夕,藍白在立院聯手闖關通過5450億預算規模的特別條例,拿掉台電千億補貼,改列2350億普發現金,被外界視為是「大罷免大失敗」關鍵之一;然而,罷免失利後,綠營態度轉變、改挺普發現金,但此舉看在綠營支持者眼裡卻難以接受,當初他們在網路上為政策辯護,如今又見綠營笑發1萬元,讓不少支持者「切心」。

行政院拍板通過《韌性特別條例》修正草案當天,台派媒體人鍾年晃在社群上發文批評,「普發現金,萬萬不可,我堅決反對現在普發現金,因為這是一種政治自殺行為。」鍾認為,藍白聯手在726前通過每人普發現金1萬,明眼人都知道就是詐騙。行政院當時說此舉違憲、要舉債發錢違反財政紀律,「沒想到,726之後,一切都變了」,行政院開始考慮要普發,好像突然之間不違憲了,舉債也不是問題了,而且要設法「解決憲法紛爭」。

親綠粉專「黑暗流浪者」也發文開砲,「我真的很反對執政黨一直被立法院牽著鼻子走,你一直想辦法解決藍白製造的問題,人民就根本感受不到藍白的作亂會對他們造成實質影響,就會覺得我們平常在講的那些都是假議題,是我們太泛政治化,這樣我們哪有立場繼續幫政府說話?」

國民黨團在立法院力推普發現金政策,如今,賴政府確定跟進。(資料照片/鄒保祥攝)
國民黨團在立法院力推普發現金政策,如今,賴政府確定跟進。(資料照片/鄒保祥攝)

一名綠營立院黨團幹部告訴《鏡報》,726後黨團確實砲聲隆隆地檢討普發現金政策,意見也很快被帶回府院啟動討論,但目前風災受創地區還未復原,加上關稅衝擊,地方上要求普發現金聲浪高,不少中南部區域立委夾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左右為難,綠營內部很快就對普發現金有共識,幾乎沒有什麼情緒反彈,也沒有聽到對賴卓的大力批評。

「現在黨團內意見趨於一致,就是支持院版。」該幹部直言,目前特別條例修正草案進到立法院尚待審查,恐會掀起新一波討論和攻防;不論藍白是否接受院版內容,民進黨團都會尊重院版修正草案,而行政院現階段提出的做法,也確實比較沒有違憲問題。

兼任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目前在黨內的領導地位仍穩固。(圖/民進黨提供)
兼任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目前在黨內的領導地位仍穩固。(圖/民進黨提供)

726罷免失利後,民進黨內一度傳出逼宮聲音,不過,湧言會、正國會、蘇系等各派系已陸續表態支持「賴卓體制」。而這次普發現金政策轉彎,綠營內部雖然仍有少數雜音,但已建立共識,就是要普發現金且不排富。有黨務主管直言,現在民進黨最需要的就是內部團結,才能重拾大家對黨的支持。

「這時候去挑戰賴卓的領導,沒有好處。」該人士説,這段時間黨內有批評聲浪,都是為了黨好,希望聲勢不要再往下掉。面對風災、關稅等內外交迫的因素,執政團隊的行事風格、失言爭議等等,都可以檢討,目前也已有調整部分內閣布局的規劃,會回應民意期待,讓接下來的執政穩住腳步。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獨家內幕/這2場關鍵會議 導致賴政府普發1萬大逆轉
普發1萬/小英時代「共享經濟成果」發6千 賴政府要發1萬竟左支右絀
普發1萬拚加速!立法院會22日處理《韌性特別條例》修正草案 民進黨團爭取逕付二讀
更新時間 2025.08.20 14:15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