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農業保險上路十年 扣除強制險投保面積僅20% 稻作受災須達地區均產量兩成 農民難買單

記者|王詩雅

攝影|梁莉苓

採訪這天,我們和桃園平鎮區的社區理事長楊慶庚,從他的農田水路淤積,談到福壽螺病蟲害,七月收成前他觀察到:淤積的三塊稻田,稻株外觀顏色不一樣,病蟲害對他的影響日漸嚴重。

黃科順是平鎮區的青農,他種稻,也是佃農,農忙時節常常載著農機出班,四處插秧代耕;談到為什麼不投入1甲地額外支付兩千元左右的稻米加強型保險,他說理賠門檻太高,以稻作來說,收成產量要低於平鎮龍潭一帶平均產量的兩成,才能理賠,地方上形容保險費通常有去無回,不保也罷。

商業保險以數字為本,理賠條件嚴格,也不像天災補助有地方民意代表積極爭取,因此農民多樂於從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多少彌補一些損失。然而頻繁的極端氣候,政府不可能補償每一塊錢,農民收入難以提高,也就有跡可循;因此商業保險的設計和引導,要如何產生大於現金救助的誘因,必須要有更細緻的調整。

更新時間 2025.08.28 22:57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