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726大罷免餘波──Threads大反串事件
作者|鏡報
日奎允/社工
大罷免第一期投票最終以「24+1席」盡墨告終,撇開國際媒體普遍將該結果解讀為台灣選民的友中意向之外,更粉碎大罷免支持者的期許,畢竟事前設定之目標無一達成,不可不承認失敗。幸而大罷免作為公民運動,其動能之後續發酵在時間尺度上不能單以一兩年記,而應如當年318學運般定時檢視。簡言之,其真實結果猶未可知——大罷免或許失敗,但大罷免未必不成功。
選後餘波之一,便是現正進行的「大反串事件」。至少在Threads社群上,原先頓失關注重心的大罷免支持者迅速反應,利用華國美學式的圖卡,緊咬被認為是左右投票關鍵的「普發一萬」政策不放,後續更有許多反串言論出籠,在社群言論上表現出即時反彈的韌性與活力。
舉例而言,既然「稅收超徵—還稅於民」的連結是藍營動員不同意票的關鍵,有網友便緊咬北北中桃四大國民黨執政直轄市個別的超徵問題,計算出四地區各自的可能普發金額,以反串形式呼籲地方政府普發現金。
不料,此舉不只引來不同意罷免者以法源為基礎的細緻回應,中市政府更因圖卡在地方群組四處流竄,不得不召開記者會予以駁斥甚至報警處理。該現象進而坐實以下觀察:或許雙方在重大議事手段與目標認知上的差異並未如想像中巨大,否則,如何解釋反罷方普發現金上針對地方與中央政府的雙重標準?或者說,「若超徵、便還錢」的邏輯關係,為何不能一體適用?
經此一役,大罷免支持者瞬間發現過去理與情並重的宣傳模式之所以無法打入對方陣營,是因為(至少部份的)對手「懂裝不懂」、在明知是非的基礎上「不問是非、只問立場」。
以此觀察為基礎,更多反串言論與圖卡被產出——經過投票,罷免方接受自己的少數地位,以「打不過就加入」的精神大肆製造並宣傳反串圖卡。反罷方疏於防範,罷免方亦士氣大振、樂此不疲。
問題在於,如何批判地認識、解讀此現象?
我以為,本現象既揭槷了隱憂、又蘊發了可能性。
隱憂在於,此類宣傳模式是否真能動搖搖擺選民?根據小笠原欣幸的主張,台灣認同在總統直選之後穩固成長,如今,已是絕大多數人的共識。為此,在爭取搖擺選民的支持上,不應再期待反共或是反中的情節能夠獲致好的效果,反而必須聚焦於搖擺選民更為關注的民生議題上。但是,縱然罷免方有千百種理由解釋為何應罷免其選區的不適任立委,卻沒有能力直接回應並處理民生議題——因為那正是政府的職責,嚴格來說,是五權分立憲政制度之下行政權的職責。也就是說,即使反串圖卡有效逼迫反罷方露出破綻與窘態,卻尚無辦法拉攏搖擺選民、改變投票意向的結構。
至於可能性則在於,一方面,一連串的圖卡宣傳有助於重振台派士氣,延續823大罷免的聲量,或者凝聚一定程度的輿論要求執政團隊掌握主動權,透過建制力量與對手的組織紀律與政策主張競爭。
另一方面,罷免方遲至此事件方才了解自己與反罷方不只在於訊息接收管道與意識型態的區別,顯示彼此在進行論述上的能力與手段未必有可觀的差異。畢竟,起初反串言論不過寥寥,竟能引來反罷方洋洋灑灑引經據典駁斥地方政府普發如何不可能。如此,是否表示,大罷免支持者——或台派——根本不必再如往常一般,將自己推上受迫先知的地位,未雨綢繆於可能的災難,並苦苦自省他人的無動於衷?而是藉由掌握對手的認知水準,適度調整策略、見縫插針,以其人之道還治彼身,在逼使對手吐露誠實心聲、甚至主張以論述與法理反制的同時,為未來各式議題攻防儲備再次迅速集結的能量與彈性。結果上,或許未能直接轉化為選票支持,卻至少能阻止搖擺選民往對手靠攏。正因「彼此在進行論述上的能力與手段未必有可觀的差異」,對群眾而言,往後雙方的對話至少已共享一部份的認知基礎,是一大好機會深入了解對方決策的動機與做出選擇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認知,不應只發生在不同立場的常民百姓之間,更應該發生在各自握有行政權及立法權優勢的綠營與藍白連合之間,為大罷免之後的台灣社會提出可實踐、可持續的願景。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青鳥變菁蔦!大罷免潰敗後網路論戰風向變 解析台派為何「大發瘋」?
李志德專欄:沈伯洋沒說不代表不存在──反認知戰不是「疑神疑鬼」
高溫殺不死!「8種食物」藏黃麴毒素 醫示警:吃下肚恐害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