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一中政策」與「一中原則」 差兩個字差很多

作者|鏡報

台傑客/國際關係博士

外傳賴清德總統將於8月出訪南美洲邦交國巴拉圭、中美洲邦交國瓜地馬拉與貝里斯,並預計過境美國紐約與德州。如果成行,這將是他上任以來首度以總統身分過境美國本土,在台美關係中極具意義。

中國對此迅速反應。7月1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拋出「三個反對」:反對美台官方往來、反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向台獨勢力發出錯誤訊號,並強調「台灣問題高度敏感」,要求美方「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慎之又慎處理台灣問題。翌日,國台辦也指出「堅決反對賴清德以任何名義過境美國」,兩機構用詞幾乎完全一致。

這種高度同步的表態,反映出北京在涉台敘事上的系統性操作。無論是國台辦還是外交部,所使用的語彙都圍繞「一個中國原則」、「慎之又慎」、「錯誤訊號」等標準話術,目的不僅在於對外施壓,更是企圖主導國際社會的語言框架,讓世界各國接受其所設定的敘事邏輯。

相對於中國所堅持的一中「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美國則始終堅守的是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這不只是字面差異,更有文字背後戰略設計的分野:中國的一中原則主張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並試圖將此視為不容挑戰的國際共識;而美國的一中政策,則明確區隔於中國立場,表達的是「理解但不代表接受」北京對台主張,並以此保有自身的政策彈性與戰略主導權。

北京總是咬住「恪守原則」,而美方則小心翼翼堅持用「政策」來回應。這兩個詞的差異,不只是文字選擇,更是對國家利益、戰略彈性與國際秩序認知的根本不同。回到文字本身的解析,「原則」代表信念、立場,以及不可違背的價值;「政策」則是方針、策略,用以保留操作、選擇與因應現實的空間。

事實上,美中雙方在所謂「一中」語言上的角力,反映的不只是台海立場分歧,更是一場關於國際話語權與規則設定的競逐。語言成為權力的一部分,而誰能讓更多國家接受其語彙,往往就能在外交實務上占據上風。北京極力推動「一中原則」成為全球共識,目的是將其內政論述國際化、法律化;而美國則透過「一中政策」的表述保有操作彈性與模糊空間,既避免直接承認中國對台主權,也為自身未來因應區域情勢變化預留餘地。

以2023年3月時任總統蔡英文過境美國為例,白宮當時即明確指出,台灣高層官員過境美國是長期既定安排,並未改變美方對台關係的非官方性質與政策立場。時任白宮發言人尚皮耶更強調,安排台灣總統過境是基於「安全、便利、尊嚴」的考量,完全符合美國的一中政策。這類回應反映出,美方在實踐其「政策」時,始終刻意保留語言與行動上的空間,雖不挑釁北京,但也不放棄其對台政策的彈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一中政策」的堅持,並不僅止於語言操作,更有制度性基礎與跨黨支持作為後盾。1979年《台灣關係法》與1982年「六項保證」,不僅確立對台軍售與非官方往來的法律依據,也賦予行政部門在必要時採取行動的授權。這些安排,使美國行政部門及國會得以持續深化與台灣的實質互動,推進各項友台政策及法案,形成一套可延續、可調整的互動架構。

美國的一中政策並非戰術上的模糊,而是高度結構化的戰略選擇。原則不可動,政策可調整;原則是立場宣示,政策是行動框架。中國力推一中「原則」,為的是要主導國際語言與敘事;美國堅守一中「政策」,則是保有靈活調整與話語空間的必要手段,避免陷入中國的信仰框架,保留對台互動與對中競爭的戰略彈性。

在類此美中之間的外交語言博弈中,台灣不能只是被動的聽眾,更應是語言的理解者及敘事的參與者。最重要的是,國人自己必須清楚分辨所謂一中「政策」與一中「原則」的差異。不能混淆,不能誤解,否則就會落入對岸設下的語言陷阱,這是建立自我論述能力的第一步,也是我們因應國際挑戰、維護台灣利益時最基本的防線。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陳嘉宏專欄:羅明才的真心話 國民黨的大冒險
鄭任汶專欄:在野黨不反共 全民防衛韌性就是緣木求魚
紀永添專欄:黑鳥之子誕生—高超音速無人機將掀起空權革命
更新時間 2025.07.20 18:3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