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考船的威脅不亞於真槍實彈的軍艦
作者|鏡報
湯名暉/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近年中國科考船隊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廣,如今已擴大至台灣東部海域,近期更頻繁在關島海域出沒,引起美國與印太國家注意。近期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也曾指出,中國在台灣東部海域的行為「難以視為正常」,紐約時報亦專文討論,面對中國第一線的台灣更應高度關注。中國的科考船顯然已成為中國灰色地帶行動的工具,與軍艦同樣執行其政治目的,危害台灣與周邊海域安全。
一、中國科考船隊及活動範圍概述
中國擁有種類多樣的海洋科考船隊,涵蓋軍方背景船舶、政府科考船、各大高校科考船以及企業主導的無人船等。近年來,這些船隻在台灣周邊海域活動頻繁,足跡遍及台灣東部外海、巴士海峽、以及台灣各個離島海域。
表面上這些船隻標榜執行科學研究或資源勘測,但其行動範圍和模式顯示其通常具有灰色地帶行動的性質,事實上是以科學之名行軍事偵察或政治宣示之實。
在台灣東部外海與西太平洋,中國遠洋科考船過去多在公海進行深海測繪,但自2023年起活動範圍明顯擴大,頻繁出現在台灣東部專屬經濟區(EEZ)附近。在巴士海峽南端,也可發現中國科考船的蹤跡。例如:2024-2025年間,中國科考船多次進入菲律賓北方巴丹群島周邊海域進行調查,引發菲律賓政府關切。
金門、馬祖等台灣離島鄰近中國沿岸,則經常受到中國公務船與科考船的靠近乃至越界騷擾。澎湖群島所在的台灣海峽中部海域,過去較少中國科考船進入,但2025年5月卻出現美中雙方調查船在澎湖西南外海對峙的罕見情況,顯示中國已將活動延伸至台灣海峽中線水域。
二、中國科考船依照所屬單位的分類
依照船隻所屬單位,大致可以下分類中國的科考船用途,種類跨越軍事單位與學術機構,使得外界很難真實的評估其威脅。
軍事背景或涉軍用科考單位:如海洋系列調查船。例如:進犯澎湖周邊海域的海洋29號隸屬中國自然資源部,但裝備有拖曳聲納和水聲監聽器等軍用規格設備,被視為偽裝成科考船的軍用調查船。這類船常在東海、南海及西太平洋執行偵蒐任務,近年亦出沒於台灣海峽附近。
政府部門科考船:由中國國家海洋局、自然資源部等運營的科考船隻,例如:最近時常活動的向陽紅系列。這些船多數噸位大、續航力強,配備多波束測深儀、側掃聲納和海底採樣設備,可對海底地形進行精密且平行的航線掃描,近年已成為西太平洋活動最密集的船團。
另一艘常在台灣周邊活動的是大洋號遠洋調查船, 2018-2022年間每年均沿相似航線接近台灣東岸,2022年2月更一度逼近台灣12浬領海邊界但未逾越。這些船隻由政府背景單位管理,但其數據明顯對軍事有價值。
大學和研究機構科考船:中國知名海洋院校和實驗室亦有現代化科考船。例如:廈門大學的嘉庚號,排水量約3,600噸,配備聲學傳感器、氣象雷達和可投放自主水下載具。2024年7月嘉庚號曾闖入宜蘭外海鄰接區約20浬處作業,被海巡艦廣播驅離。
2022-2023年間,中山大學下屬的中山大學號科考船,頻繁在台灣東部與巴士海峽一帶進行「Z字形」不規則航跡調查。這些高校船隻名義上服務科學研究,但背後常有解放軍合作背景。
企業研發的無人科考船:最新的例子是被稱為「珠海雲」號無人系统母船。珠海雲號由國企中國船舶集團704所建造、由珠海的南方海洋實驗室運營,該實驗室由珠海市和中山大學合辦,也是全球首艘大型自主航行智能科考船。
該船可作為母艦攜帶超過50部無人機、無人艦艇和水下機器人,同步展開三維立體觀測,覆蓋半徑160公里空間、水深達1,500公尺。
三、中國在台灣東部外海的與行動
台灣東部的太平洋海域水深達數千公尺,一直是中國海洋調查的重點區域,近年活動強度驟增。根據海洋資訊公司Starboard提供給《紐約時報》的數據分析,中國遠洋科考船隊自約2022年起頻繁出沒於台灣東岸,並且對海底進行掃描。

2022年至今,上述提到的大洋號和向陽紅號曾多次在台灣東部海域活動,疑似對花東外海海床進行網格化測量。2024年,向陽紅6號與其他船隻配備聲納和取樣器的科考船,沿著台灣東海岸進行平行航線測繪作業。平均每兩週就進行密集掃描床,取得的大量精細地形與聲學數據,極可能被運用於軍事目的。
2023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上面提到的珠海雲號完成繞行台灣的航程。根據美國智庫CSIS分析稱,珠海雲號此行刻意經過毗連區的獨特路徑,超出一般科考任務需求,顯然帶有探測台灣周邊環境、挑戰台灣底線的意圖。珠海雲號在北部近岸減速的行為,可能具備部署無人載具群進行海洋環境取樣或偵測的任務。
巴士海峽作為連接西太平洋與南海的戰略水道,中國科考船的足跡同樣活躍。2023年全年記錄到11次中國水文調查船通過巴士海峽南緣,相當於所有活動的約六成。2025年4-5月間,具備搭載載人潛水設備的探索3號科考船曾在巴士海峽西南的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內長時間調查,引起菲國抗議。
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短短半年內,中國科考船9次駛入或沿著台灣東部航行,相較往年出現大幅增加。2024年7月,嘉庚號侵入宜蘭近海則是此波高頻活動後再度出現的新個案,這種常態化的行動可消耗台灣寶貴的船隻壽命與資源、模糊戰爭與和平界線,企圖讓台灣對日益頻繁的入侵到麻痺。
四、中國在台灣離島海域的越界探測事件
緊鄰中國大陸沿岸的金門、馬祖附近海域,近年多次發生中國船隻逾越海域管制線進行不明作業的事件。2025年3月12日,延平2號闖入金門南方東碇島西北2.6浬的限制水域,台灣海巡金馬澎分署雷達首先發現該船蹤跡,立即派出兩艘巡防艇前往驅離。
台灣海峽中部過去較少出現他國科考船長時間停留,因為該區域接近台灣與中國大陸分隔的海峽中線敏感帶。2025年5月下旬,中國自然資源部的科考船海洋29號,與美國海軍測量船鮑迪奇(USNS Bowditch)在澎湖七美島西南約38海里處海域發生長達四天的對峙。這一海域距離台灣海峽中線偏東約30浬,距澎湖本島僅約55浬。
這起事件是美中雙方首次在台海附近直接以科考/測量船交鋒。鮑迪奇號表面上是執行海洋調查任務,但實際隸屬美國海軍,是專門收集海洋環境和水聲資料的情報船。它配備拖曳聲納等尖端設備,能繪製三維水文地圖、測量溫鹽分布,對美軍潛艦隱蔽航行和反潛作戰意義重大。
中方派出的海洋29號是近年建造的現代化海洋調查船,同樣配有高性能拖曳聲納、低頻水下聽音器等裝置。雙方在澎湖近海的無聲較量,體現出科考船已成為大國博弈新場域,軍事與科考界線日益模糊。
五、中國科考船行動性質與目的
綜合以上的討論,中國採取灰色地帶行動的目的在於磨耗台灣警戒反應,中國可頻繁派出科考船、漁船、海警等非軍事船舶進行騷擾,迫使台灣海空軍疲於奔命,同時又避免踩到直接武力衝突的紅線。
在國際法上,科考船在公海活動並不違法,即使進入他國經濟海域只要不涉資源取用也屬模糊地帶,中國正是以此蠶食台灣周邊海域的管控權。這種混淆軍民的行動也讓台灣難以及時判斷何時威脅轉為實質危險,大致能如下分類:
非軍事外觀掩護:科考船名義上為民用或非戰鬥船隻,塗裝和旗號均無軍艦標識,使其能在別國周邊活動時降低警戒。他國如要驅離,法律上也僅能以行政/外交手段處理,畢竟對方並非武裝軍艦。
這種模糊身份提供了中方合理否認的空間,遇抗議時即稱「純科學活動」,否認軍事目的。非軍事化外表的掩護,使中國得以在敏感水域長期活動而不致立即激化衝突,體現灰色戰術中「打法律擦邊球」的一面。
漸進性與常態化:灰色地帶行動的本質是一種蠶食策略,以台灣東部外海為例,數年前中國科考活動主要集中在中國沿岸,如今已頻繁出現在台灣東岸與關島海域。
情報蒐集與戰場準備:中國科考船隊蒐集的各類海洋資料,對軍事行動價值極高。海底地形測繪是首要目的之一。經過中國向陽紅系列多年平行航線掃描後,解放軍或已進一步掌台灣東部海域詳細的海底峽谷、陡坡、淤泥層分布。
水文環境數據:包括不同深度的水溫、鹽度、聲速剖面,以及海流流速流向等。這些資料可校準聲吶性能,提升解放軍反潛作戰效果。例如:珠海雲號攜帶的大量無人潛航器,可收集聲學背景和洋流噪音資訊,讓解放軍熟悉台灣東岸各海域聲場特性,有助於日後反制台灣潛艦或潛伏己方潛艇。
此外,若台灣在東岸布署有水下預警系統,例如:聲納陣列,中國也可能透過貼近測量來探知台灣偵蒐裝備的位置與參數。再者,電磁訊號及通訊纜線偵查亦可能是任務之一。馬祖海纜被剪事件,以及帛琉外海中國科考船在海底光纜附近異常減速的案例,都引發猜測中國是否在進行海底電纜定位,甚至預埋干擾裝置。
心理壓力與主權聲索:中國在台灣周邊不斷投入科考船,也是一種心理戰和法律戰手段。一方面,民眾看到外國船艦頻繁出現在近海,難免產生緊迫感,對政府因應產生質疑。特別是當解放軍軍機、軍艦也日益逼近(如共機繞臺、共艦侵入毗連區等),海面的科考船更增添壓力。
2023年4月解放軍大規模演習時,就曾有多艘解放軍軍艦罕見駛入台灣24浬毗連區內,與持續在鄰接區穿梭的科考船相呼應,刻意模糊和平與衝突界線。
新型技術測試: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也利用科考船在台灣周遭進行新技術試驗。珠海雲號便是一例,它讓中方能在逼近實戰環境下測試無人艦隊協同、AI自主航行等前沿技術。這些技術在台灣問題潛在衝突中可能大有可為,
例如:以無人機群飽和襲擊台灣防空、或以無人潛航器蜂群探測。透過在台灣附近海域實際部署測試,中共軍方能收集寶貴數據、完善作戰概念,中國高端科考船正成為解放軍測試與練兵的新前哨。
中國科考船活動充分體現混合性和漸進性兩大灰色地帶特質,長期下來,台灣海空軍和海巡人力、裝備將承受更大負荷,出勤成本增加,疲勞度上升。中國則希望造成台灣顧此失彼,若每日都有多起不同性質的擾動,台灣將難以面面俱到,這對防務能力是一種消耗戰。
近年中國科考船在台灣周邊海域的活動無論在頻率、規模還是影響性上都顯著提升,已成為解放軍「全域施壓」(All-Domain Pressure)戰略的一環。解放軍海軍、海上武警、海上民兵與科考船已成為四位一體的侵略工具,中國過往以科學家蒐集他國情報,海上科考船更是系統性的整合人力與物力,其威脅已不亞於真槍實彈的軍艦。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鄭任汶專欄:在野黨不反共 全民防衛韌性就是緣木求魚
蔡明芳專欄:不管誰執政 普發現金都會債留子孫
洪耀南專欄:人民日報召喚「同志」意在引出極權幽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