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甫於上週落幕,台灣也跟進討論,童子賢在日前的專題演講中,特別提及調節全球氣候的關鍵—「溫鹽環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外界對於「溫鹽環流」的所知相對少,童子賢說明,溫鹽環流仰賴溫度與鹽度的驅動,將熱帶的溫暖帶往高緯度,讓冰島、溫哥華等地適合人居。也就是說,溫鹽環流有調節全球氣候的作用。
童子賢憂心指出「然而,隨著冰川融解、淡水注入海洋,鹽度被破壞,這條輸送帶恐將停擺。」意指此變化將對全球氣候造成重大影響。
「這就像電影《明天過後》的劇情,雖然電影有誇張成分,但科學原理倒是真實的。」童子賢提醒。他所擔心的是,一旦洋流被切斷,高緯度地區氣溫恐將驟降10度以上,對人類文明造成毀滅性打擊。
回到台灣能做什麼的務實層面,童子賢從減碳和能源角度切入,重申支持「核綠共存」的立場。他指出,2024年全球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合計僅占總發電量的14%,在台灣這一比率更低,僅約8.9%。「只靠這不到9%的綠能,救不了地球暖化。」
因此,童子賢強調,相對於不穩定的綠能,核能作為基載電力,能穩定提供20%至30%的電力卻被刻意排斥,並不合理也值得反思討論。
童子賢以瑞士為例指出「瑞士地形多山、平地少,地理條件與台灣相似,但瑞士卻透過『核能+水力』的組合供電,潔淨能源占比達98%,值得作為台灣發展的借鏡。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