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 Logo
Sponsor Logo
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左2)率領永續健康團隊,赴巴西貝倫參與COP30。(業者提供)
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左2)率領永續健康團隊,赴巴西貝倫參與COP30。(業者提供)

南山人壽尹崇堯前進COP藍區 攜台灣經驗登上國際舞台

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昨日以「氣候危機,也是健康危機」為主題指出,在全球聚焦氣候變遷之際,「健康」與「原住民權益」正從被忽視的議題躍升為國際討論核心,全球原住民雖僅占人口不到5%,卻守護地球8成生物多樣性,但同時位於最容易受極端氣候衝擊的區域。

今年COP30的重要轉折在於,國際社會不再將原住民族視為單純的利害關係人,而是明確定位為「權利持有者」,確保其在文化、經濟與政策談判中能真正參與決策,回應「氣候正義」的核心精神。

台灣的處境亦反映此全球趨勢,尹崇堯指出,全台僅2%的原住民人口,卻承擔超過4成的氣候風險,平均壽命更比全國短9年。今年COP30推出的「貝倫健康行動計畫」提出兩大原則:將經濟弱勢與原住民族納入公正轉型框架,並確保受影響族群能站上決策桌,這些脈絡也揭示氣候變遷如何放大台灣原鄉的健康落差與資源不均。

面對此趨勢,南山人壽也重新思索企業角色定位,從COP28聚焦綠色投資,到COP30延伸至運用廣大業務網絡補位醫療缺口,南山人壽發現原鄉長者的牙口與聽力健康遠落後城市族群,這些指標與失智風險高度相關。公司因而推動遠距醫療、健康站及長照資源整合,強化原鄉防護網。尹崇堯表示,健康議題雖在COP場域常被減碳主題掩蓋,但弱勢照護與氣候正義反而是企業在永續行動中不可忽視的關鍵。

重視氣候變遷加重健康不平等,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率領永續健康長陳維新、健康守護圈轉型負責人王保勲、永續創新發展部主管林哲仰等南山人壽永續健康團隊一行6人,赴巴西貝倫參與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30(下簡稱COP30),在「世界氣候高峰會及投資界COP(World Climate Summit & The Investment COP)」上發表演說,將台灣保育林地及原住民生計的政策,及南山人壽關懷原鄉列車的計畫內容,帶到國際場合,並參與國際氣候發展智庫 ICDI 與多個NGO組織,共同於藍區主辦的週邊會議(Side Event),強調壽險業如何提出解決方案,降低氣候變遷衝擊原鄉健康不平等的情況。

大型壽險業除了以投資議合,倡議被投資標的減少碳排與強化環保政策外,身為台灣最大的獨立壽險公司,尹崇堯董事長前進COP藍區,並提出「氣候變遷調適金融」的概念,以台灣經驗指出,過去氣候變化造成重大天災,有4成以上直接衝擊原住民部落或居住地,加深經濟與健康不平等,因此南山人壽啟動原鄉關懷行動,強化對偏鄉部落醫療的關懷與協助;同時,也以微型保單提供財務上的即時救濟,強化弱勢族群對重大天災的因應韌性。

尹崇堯董事長也積極參與藍區的週邊會議,為台灣保險業第一家受邀COP藍區週邊會議分享南山人壽作為,在巴西時間14日時,與各國專家討論氣候變遷對健康、原住民等衝擊。尹崇堯董事長表示,據研究指出(同註2),2006年到2020年時,台灣因極端氣候造成的重大災害有43%都直接衝擊原住民區域,使原住民原本就因歷史與居住地因素造成的經濟不平等,在天災後更為嚴重,且原住民與一般台灣民眾的平均餘命差距8到10歲,亦是極大健康不平等的差距,因此尹崇堯董事長談壽險公司提供的「氣候變遷調適金融」方案,是用金融的力量,協助原住民社區消弭健康不平等。

尹崇堯董事長向現場參與的各國代表展現南山人壽三年來協助原鄉的計畫,即啟動原鄉關懷列車,提供三大措施,即一是改善醫療設備,協助充實原鄉部落的遠距醫療設備、維護當地醫療站,協助到平地就醫等,增進偏鄉部落就醫可近性。二為強化健康促進,擴大舉辦義診及健康檢查,宣導慢性病管理和常見重大疾病的健康知識,希望提升原鄉民眾的健康意識,提早預防疾病,包括失智檢測及預防,三是串聯健康資源,整合合作醫院和NGO資源,導入設計遠距健康課程和個別化的健康管理服務,希望藉由數位科技賦能原鄉長者照護服務,強化原鄉部落的健康韌性。

自2023年南山人壽原鄉關懷列車計畫啟動以來,累計協助逾6萬人次。每年前進十個原鄉部落,與合作醫院/在地衛生所合作舉辦健康促進活動,協助約2,500人次原鄉民眾參與健康檢查或義診服務,有助於預防相關疾病或及早就醫,以2025年為例,針對原鄉長者作失智檢測與觀念宣導,協助偏鄉部落因應超高齡社會的挑戰,期間約480位原鄉長者接受篩檢,發現其中16%疑似失智風險,後續由在地醫療照護服務團隊進一步關懷或安排做詳細檢查與治療。

相關文章

南山人壽股東會 董座尹崇堯:朝上市目標邁進

金管會核准擔任南山人壽董事長 尹崇堯發表競選壽險公會理事長政見

南山人壽、北市南山人壽工會完成協議書簽署 共邁新里程碑

更新時間2025.11.27 18:00 臺北時間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