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是政治動作嗎?
立法院中對此看法分歧。國民黨立委李彥秀質疑,蔡政府8年不敢做、賴政府一次做滿,是政治算計壓過民眾權益;民眾黨黃國昌則表示,既然政府做了決策,就必須負責把關,不該讓人民自行承擔風險。反之,民進黨立委郭國文認為,解禁基於科學,也能在當前中日緊繃局勢中讓台日關係更緊密。
食藥署於8月29日預告全面解除管制,經60天意見徵詢,僅收到6件意見,其中多為細節建議。姜至剛表示,一切「依法行政」,政策依科學實證推動,與國際原子能總署的監測資訊一致,日本食品風險已「可忽略」。
解禁後,食安還能放心嗎?
國內輻射標準未調整,每公斤銫134、銫137的總和仍不得超過100貝克。食藥署強調,邊境輻射抽驗持續進行,若產地出現異常,將立即公告並提高抽驗比例。林口長庚顏宗海提醒,若未來監測資料出現變化或國內驗出超標,主管機關必須「立即調整政策」。
根據資料,我國自2011年起已檢驗日本食品共27萬多批,不合格率為0。其中「福島5縣」食品檢驗2萬4304批,也全部合格。目前仍對台灣禁輸的日本食品,包括福島5縣的鳥獸肉、菇類等,並未解禁。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