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旭創辦人張明奎博士於11月5日受邀在橫濱舉辦的「IEEE 2025醫學影像開幕會議」登台擔任主講人,他面對全球專家指出:「核子醫學在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診療流程中,已經扮演關鍵作用,從影像劑開發、早期診斷、病人篩選,到臨床療效監測與藥物作用機制驗證。」透過精準的影像工具,醫師能在病程尚未明顯惡化前即察覺異常,達到早期診斷與介入治療的目標,也能在新藥試驗階段精準篩選與反應差異化評估。
據了解,新旭開發出的核藥產品18F-APN-1607是一種高親和力的Tau蛋白正子(PET)顯影劑,可有效標示大腦內Tau纖維糾結(tangles)的分布情形,並可廣泛應用於阿茲海默症(AD)、前額顳葉失智(FTD)、進行性核上性麻痺(PSP)及皮質基底退化症(CBD)等不同Tau疾病的研究與診斷。目前,全球已超過4,800名受試者接受掃描,涵蓋250人的縱貫性追蹤資料,相關研究已發表逾70篇國際頂尖期刊論文。
新旭表示,除了作為影像診斷與臨床分析工具,核子藥物當然也能搖身一變成為治療藥物的「導引分子」,透過此平台,新旭研究團隊能以APN-1607作為藥物靶點占有率(target engagement)的生物標記,以確認候選化合物是否真正作用於Tau聚集位置。這項技術平台已應用於新旭蛋白質降解藥物開發,未來希望能實現從「看見病灶」到「精準治療」的診療一體策略。
此外,為了能夠更普及化腦部健康篩檢,張明奎亦於會議中分享最新「輕量型腦部PET掃描儀」,搭配雲端自動化判讀與資料儲存平台,降低影像成本、提升普及率,讓精準診斷得以真正觸及更多潛在高風險族群。張明奎強調:「核子醫學從臨床前研發到臨床開發再到產品上市,不同的環節都能扮演重要角色。」
在人口快速高齡化、失智與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人口持續攀升的背景下,張明奎進一步表示,透過高度專一性的Tau蛋白正子造影,結合目前市面上最高解析度的腦部PET掃描儀,新旭將與策略夥伴合作,共同實現腦影像市場化與普及化的願景。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