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皮膚乾癢原因?氣溫下降皮脂膜受損是主因
根據《健康醫療網》報導,江明哲醫師說明,冬季氣溫下降會抑制皮脂腺分泌,研究顯示溫度每下降1°C,皮脂分泌量約減少10%。皮脂是皮膚天然防水層,分泌減少後角質層難以留住水分,加上冷空氣與暖氣環境使濕度降低,角質層含水量若低於10%,皮膚容易出現微裂、紅癢與發炎。冬天乾癢其實是皮膚屏障受損的警訊,若不及時修復,將陷入乾癢與發炎的惡性循環。
保濕3步驟大公開:鎖水比補水更重要
江明哲醫師指出,冬季保濕重點是重建皮膚屏障,而非單純補水。
3大保養步驟
1. 洗後3分鐘內立即塗抹保濕品
- 利用皮膚尚含水分時,鎖住水分,效果最佳。
2. 選對保濕成分
- 吸水劑:甘油、玻尿酸、尿素
- 鎖水劑:凡士林、礦物油
3. 修復屏障:神經醯胺、膽固醇、脂肪酸
- 依膚質與部位選擇質地
- 臉部/中性肌:輕盈乳液
- 四肢乾燥區:保濕乳霜
- 手肘、腳跟龜裂:油膏如凡士林形成防水膜
冬季保養陷阱!你是不是踩到這3個雷?
醫師提醒,冬天護膚錯誤習慣可能讓皮膚越洗越乾,常見包括熱水洗澡過久,高溫會溶解皮膚油脂,建議水溫36~39°C,洗澡不超過15分鐘;使用皂鹼或含酒精清潔品,強鹼破壞皮膚酸鹼平衡,易造成乾裂,應改用pH中性或微酸性配方;頻繁去角質或磨砂,冬季皮膚代謝減慢,過度去角質會傷害角質層,引發紅癢、脫屑。
乾癢2週不改善?可能是皮膚病或代謝異常信號
江明哲提醒,如果乾癢持續且伴隨紅疹、裂紋或夜間劇癢,可能暗示異位性皮膚炎:四肢彎曲處紅疹、乾癢,冬季容易惡化;慢性濕疹:皮膚粗糙脫屑,反覆刺激或過敏引發;脂漏性皮膚炎:頭皮、眉間、鼻翼油性脫屑;糖尿病相關皮膚乾燥:高血糖造成皮膚含水量下降,小腿前側常受影響;腎臟或肝臟疾病:尿毒或膽汁滯留可能引起全身劇癢,若伴黃疸或浮腫需立即就醫。
相關文章
以為還能吃...冰箱不是時光機!食藥署揭「冷凍食品4大錯誤」 很多人都忽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