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源於衛生局與農政單位在11月6日同步採樣,但農政單位的檢驗結果在隔日率先出爐,顯示「未檢出」,因此依程序在11月8日下午3時解除移動管制。然而,衛生局的後續檢驗報告卻驗出兩項不同日期的蛋品仍持續超標,顯示污染尚未解除,並因此反對過早解封,要求應立即通報中央。
為何會在「短暫解封期」外流?
縣府說明,畜牧場誤解「短暫解除」的意義,在尚未完成所有檢驗程序前,就將原本封存的蛋品私自出售。依規定,這批蛋屬於預防性下架範圍,不得上架,畜主此舉已涉嫌違規出貨,縣府已將業者移送檢調。
動防所補充,畜主是在11月9日出貨至台中梧棲龍忠蛋行,但依規定,畜主必須待取得正式「解除移動管制證明」後才可上市,相關責任將由檢調釐清。
跨部門資訊不同步 問題出在哪?
縣府官員坦言,此案凸顯畜產與衛生單位的資訊落差,因檢驗完成時間不同步,導致風險判讀不一致,最終造成管制被誤解、預防性下架品竟流入市面。衛福部次長石崇良也強調,雞蛋能否上市的最終裁定權在衛生單位,而移動管制屬農政機關處理,未來將要求地方「以單一結論」進行執行,避免再出現漏洞。
農業處表示,將檢討抽驗與管制作業程序,並懲處疏失人員;目前封存的25萬顆雞蛋已獲檢方同意銷毀,後續將由檢調與農政單位共同監督,全程清點押運。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