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當年報導這座隱身山林的「文園金庫」位在北新公路上,由於周圍林木茂密,一般開車去烏來的遊客根本難以察覺,它外觀毫不起眼,像個軍事營區,沒有任何招牌,圍牆上還佈滿了層層鐵絲網。文園金庫採用山洞式庫房設計,內部設有警鈴、防爆鋼板和震動感應器等高規格防盜設施,想進入得通過五道難關,鑰匙和密碼皆由專責人員分開保管。
這座半地下化的金庫,所有開關都由電腦精密操控,央行也派員在裡頭輪班值守,而周邊的安全則由上百名憲兵組成的連隊負責。運送黃金的專車通常選在夜深人靜時上山,並有荷槍實彈的警察以強大火力裝備一路護航,可見國家對這批黃金的保護是滴水不漏、極盡謹慎。
「文園金庫」裡的黃金只有一小部分是1949年前後輾轉遷台而來,絕大多數都是後來央行向美國大舉購入。這些黃金主要用途是作為新台幣發行的「定海神針」,等於是新台幣價值的強力後盾,所以央行並無變賣獲利的打算。從1997年視察立委的口中得知,在1993年時總量就高達421公噸,據最新資料,如今的黃金存量更高達3162萬盎司,市值約543.64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6788億元)。
可是那些早年從中國輾轉運來的黃金,大多不是高純度的999黃金,存放在充滿濕氣的庫房多年,早已光芒盡失,不僅外觀色澤變得黯淡,甚至出現鏽蝕痕跡,與一般人對「閃耀奪目」的黃金印象有所落差。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