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週刊》社長裴偉在論壇開幕致詞特別指出,今年起,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電力業、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事業體將徵收碳費;但台灣碳費制度上路前,美國尚未實施對等關稅,因擔心二大事件相繼發生,可能加重企業經營負擔,故工商團體不斷呼籲政府應思考緩徵碳費,讓碳費徵收的時間點等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政府規劃 推多元綠能
有鑑於各界對於減碳與再生能源等淨零永續相關議題的高度關注,《鏡週刊》希望透過舉辦「零碳永續高峰論壇」,搭建產官學溝通與交流平台,從「政策」「實務操作」等面向,一起找出企業零碳永續的經營路徑,協助企業因應此一變局,讓台灣的經濟發展得以持續維持穩步向上的局面。
政府近年積極協助企業減碳及採購綠能,其中,經濟部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經濟部長龔明鑫表示:「極端氣候是世界各國政府所面臨的嚴峻挑戰,造成許多經濟與非經濟的傷害及損失,所以台灣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並沒有改變。除此之外,烏俄戰爭等地緣政治的變化,造成能源價格的劇烈波動,為因應氣候變遷及產業發展的需求,尤其是相當耗電的AI基礎設備,政府必須考慮發展包括地熱等在內的多元綠能,並且積極推動節能設備、技術,方能在減碳與供電穩定之間取得平衡。」

龔明鑫指出,政府會協助離岸風電業者落實三之一及三之二案場的建置,至於三之三也會盡早規劃。除此之外,經濟部也將針對浮式離岸風電展開規劃,請行政院出面協調國防部與交通部,找出合適的場址,讓相關業者可以提早做準備。而太陽能方面,爭議比較少的屋頂型太陽能,經濟部會盡力來推動、實施;而地面型太陽能,在與地方達成共識、確定可以融合互惠之後,也會持續推動。在地熱方面,台灣有豐富的地熱儲藏量,政府正在規劃如何結合國外技術開發地熱。

針對零碳永續議題,環境部向來扮演把關者角色。環境部次長謝燕儒表示:「環境部會持續針對淨零永續的各種問題跟各界進行溝通,執行的過程固然會有些波瀾,但政府的目標基本上並沒有改變、調整。環境部會優先針對碳定價來推動,因為它是因應氣候變遷相當重要的一個驅動力,這個驅動力的強弱程度與進程,環境部會持續與相關產業、與企業做好溝通。」
減少碳排 趨勢已成型
謝燕儒進一步指出,碳費的徵收有一定的期程,也有一些收費的門檻;此外,企業也可以透過提出自主減碳(量)計畫降低碳費的徵收。目前,有高達約九成的企業已提出自主減碳計畫,可看出碳定價的驅動力已經展現。

論壇專題演講由向來關心地球暖化議題的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率先登場,童子賢強調:「我們(台灣)是全球產業的好夥伴,應該善盡責任,減少碳排放量不僅基於道德良心,也有現實意義,如果不減排,很快地其他先進文明國將對台灣課以高額的碳稅。」
童子賢語重心長地表示:「希望能源政策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如果前面做了環評與仔細思考,現在(光電亂象)就不會這樣!」他認為,地形多山、與台灣相近的瑞士值得借鏡與學習,瑞士以「核綠共存」的方式,繳出低碳電力占比達98%的佳績,也因為減少太陽光電板,保有生態美景,其核能發電比例達30.5%。童子賢也藉此呼籲外界,不需要太過擔憂核能占比高,更應該擔心的是因減碳不足而引來的碳稅問題。
至於太陽能與離岸風電的建置,都牽扯土地等相關問題,且二者都是間歇性能源。童子賢指出,核能所具備的五大優勢正好可以補足其不足之處,「經濟實惠、不排碳、非間歇發電,相對穩定高品質,占用土地小且能源韌性佳。」他希望各界以務實角度思考台灣能源政策,並重申:「台灣需要核電幫忙。」
黃碳革命 南畝王先行
在碳費上路前,政府為因應企業淨零轉型的需求,率先於2023年推動本土的碳權交易,而透過與台灣碳權交易所合作,以農業管理起家的南畝王,在實踐本土碳權方面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南畝王執行長林宗富表示,相較於企業透過更換節能設備、使用綠電達成的「減排型」碳權,南畝王專攻技術門檻更高、但固碳效果更長久的「移除型」碳權,直接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封存到土壤裡。
林宗富透露,南畝王大約5年前在響應友善農業政策時,漸漸關注「黃碳」商機,以現行技術估算,黃碳每公頃每年約可增匯0.5至1公噸的二氧化碳量。今年5月,南畝王和碳交所合作首個位於雲林北港的土壤碳權專案,所採集上千個土壤樣本,皆需送交專業實驗室分析,且評估期長達3至6個月。「所有結果都必須通過第三方機構的查證,最終送交環境部審核。」林宗富強調。

「這門生意,遠比想像中複雜。」林宗富並進一步表示,農民是這場黃碳革命的核心。「增加碳匯其實是一個附加性。」他強調,農民不需要放棄原本的作物生產,只要透過更友善的耕作方式,例如減少翻耕、使用有機肥等,就能在原有的收入之外,獲得額外的碳匯收益。
再生能源 挺進新時代
此外,本次論壇特別邀請二家再生能源指標性業者CIP(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與雲豹能源,分享他們對於再生能源在減碳方面的貢獻及未來發展的想法。
CIP亞太區域總裁許乃文自豪表示,目前台灣四百多支運轉的風機,約有93支是由CIP所打造;位於台中外海、耗資近新台幣1千4百億元的渢妙一號風場,是台灣能源轉型非常具指標性的風場之一,因而受到不少來自政府的勉勵。

話鋒一轉,針對離岸風電費率問題,許乃文表示,台灣離岸風電已經揮別躉購費率的年代,進入企業購售電合約(CPPA)的時代,渢妙一號風場的綠電全都直接賣給對綠電有需求的用電大戶,並沒有增加民眾的電費負擔。「不單如此,在RE100等規範之下,我們(CIP)還讓客戶的產品得以順利賣到歐洲等地,成就了台灣的經濟成長。」
許乃文分析,台灣工業電價未來應會持續上揚,因此,綠電價格現在看起來雖然貴,但因為三十年都維持同樣的價格,所以隨著工業電價持續往上走,會出現死亡交叉(對開發商則是黃金交叉);屆時,將形成對採購綠電廠商有利的局面。

而外界普遍對於雲豹能源有歸屬光電業者的刻板印象,雲豹能源副總經理譚宇軒特別表示:「雲豹剛開始以太陽能為主,太陽能比重越來越大後,雲豹轉型風力發電,做完發電後做儲電(能),包括國內外的計畫,接下來則是電力買賣,子公司天能綠電也已經掛牌,而且在綠電領域一直保持領先。除了綠電外,雲豹也打造多元低碳解方,包括再生塑膠、生物分解技術以及電動腳踏車等,雲豹都已經蓋新的工廠,並衍生新商機。」
譚宇軒分享,雲豹透過塑膠回收,在不用添加新料的情形下,就可以處理塑膠包裝膜、農業包裝膜等廢棄塑膠,並將其再製100%全再生塑膠袋,透過獨家技術將廢塑膠還原為接近新料品質的顆粒,建立閉鎖式循環經濟模式,碳排只有0.44%,比在便利商店購買的其他塑膠袋好得多,目前是國內第一個拿到政府認證的企業。

此外,譚宇軒也透露雲豹在碳權相關的事業布局。他表示:「雲豹透過AI追蹤黑水虻(新興飼料用蟲)提高養殖效率,為客戶提供很好的解決方案,我們現在已經蓋了第一個廠,並和藥廠簽約合作,這也是雲豹滿棒的新嘗試,因為做完以後還可以產生碳權,等第一座廠運作起來,順利的話,我們會再蓋第二座、甚至第三座廠。」
在論壇壓軸上場的,則是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李介文,他指出,許多產業已經面臨減排的物理極限,節能、綠電等傳統手段的邊際效益遞減,導致部分企業想減碳都減不下來,迫切需要新的解決方案。
創建智庫 發展組合技
李介文說,勤業眾信利用全球Deloitte會計師事務所的資源,創建了一個名為「GreenSpace Tech」的全球氣候科技智庫,裡面收錄超過四百項減緩氣候變遷的轉型技術,以及77項應對極端氣候的韌性技術。「企業想了解有哪些技術存在、哪些供應者有最佳解決方案,以及所要採用的減碳方法和布局,都可以從中找到解答。」李介文分享。

他透露,勤業眾信曾經協助台灣半導體業者規劃「燈塔工廠」,也與水泥、瓦斯等傳統產業合作,尋找低碳轉型的突破口。此外,李介文也看到了台灣新創的潛力,成功幫助台灣公司的技術登錄資料庫,期待能夠吸引全球的目光與投資。
最後,李介文強調,淨零轉型很少能倚靠單一技術,更多時候需要的是「組合技」,企業要從數百種技術中,挑選出最適合自身情況的幾張牌,組成一套有效的減碳策略組合。
相關文章
零碳永續論壇3/稀土戰開打!童子賢:演變為國與國競爭 可能誘導各國自己開採